幼兒階段是語言教育的關鍵期。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
一、注重營造語言的學習環境
1.營造日常生活的語言學習環境
日常生活的語言學習環境,主要指幼兒生活中所接觸的語言環境。在日常生活環境下,幼兒受到豐富多彩的語言刺激,熏陶漸染,逐步完成了對語言的初步積累。這種積累是一個感性的過程,也是潛意識的過程,是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地形成語言能力的過程。
幼兒語言學習,要與周圍的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讓幼兒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摸、嘗、聞等,為幼兒的語言交往提供不同的環境。例如,在集體活動中,兒童有時與教師溝通,有時兒童之間相互交流。他們會憑著各自的生活經驗進行交流與討論,既發表自己的見解,又分享同伴的生活樂趣。
2.幼兒教育的語言學習環境
幼兒生活中的語言形成和學校教育中學習語言,是不同的。幼兒園中的語言教學與生活中語言形成相比較,具有高效性、專業化的特點。幼兒園教育可以對幼兒語言學習進行系統的科學的環境創設。主要是要創設讓幼兒敢說、想說、會說的語言環境。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言傳身教,抓住幼兒語言學習心理特征創設學習環境。用鼓勵的方式、互相激勵的辦法讓幼兒產生說的欲望,為幼兒提供多種表現自我的機會、說的機會,逐步消除幼兒獨立表現的恐懼,增強幼兒大膽表現的欲望。讓幼兒學會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學通過自己的表現及說來傳達給周圍的人,與他人一起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在孩子想說、敢說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引導孩子說好話,也就是把要說的話講清楚、講完整,講得生動、貼切些。
二、使用多種語言學習的方式方法
幼兒語言學習,和成人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其獨特性。
1.讓孩子多聽。聽是說的前提和基礎,聽得準確,才會說得明白。“聽”的能力總是先于“說”的能力而發展,培養幼兒能準確地聽的能力,是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前提條件。
2注重語音的正確。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發音的準確。在家庭中說話要注意用普通話和孩子交流,排除一些方言的成分。幼兒園老師也要使用規范的普通話,少用方言,否則容易對孩子的語音產生不良的示范。此外,對于有錯誤口音的孩子,要耐心矯正其發音。
3. 注意豐富孩子的詞匯。積累豐富的詞匯,才能進行充分的表達。在發展孩子語言智慧的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方式,讓孩子感受詞匯的變換,在教給新詞的時候,要注意具體、形象。
4.讓孩子盡量多說。讓孩子自己講述,學會自我表達,在表達中正確地使用詞匯,逐步要求變換使用不同詞匯表達同樣的意思,學會使用連貫的句子,以及表達意思要條理清晰。
三、培養幼兒語言運用的習慣
總體而言,語言運用有兩大原則,一是禮貌原則,二是合作原則。這兩大語言運用的原則,對幼兒語言運用的習慣培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禮貌是人們的道德準則,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矩。禮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禮貌行為,二是禮貌語言。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給人一種謙遜文明,恭敬有禮,落落大方的好感。禮貌教育要從幼兒時期開始,家長、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使用禮貌用語的條件和環境,使孩子從小就會使用禮貌語言,有良好的語言習慣。
語言運用中的合作原則,是指在語言交際中,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都有一種默契的合作,使整個交流能順利進行的一條基本原則。它要求把話說完整,不要太羅嗦;要說真話,特別是不說假話;說話要簡潔,有條理。同時,也要注意傾聽別人的說話,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交流合作。讓孩子懂得傾聽的禮貌,不能隨意地插話,打斷別人的談話,有問題可以在別人講完以后有禮貌地提出來。教師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漫不經心或者隨意地打斷、離開。
在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時,還要把握每個幼兒的實際,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讓幼兒多聽、多說、多練,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那么,幼兒的語言一定會健康的發展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