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最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并使教師獲得反饋信息的最常見方法,也是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常用的一種啟發手段。那么,數學教學中怎樣使用它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呢?
一、布置設問,誘發學生的直接興趣
學生對新學知識內容本身的直接興趣,往往是由問題開始的。有了問題,才易使學生產生疑惑、懸念、尋求答案,引起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如講tan20°+tan40°+■tan20°tan40°=?不難發現tan60°,剛好又是的系數,又正好是結果。那么,是否對一切實數A及tanα+tanβ+Atanαtanβ=?,只要A=tan(α+β),就有什么結果呢?從中可提出疑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并且加以引導證明。
二、導趣提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有意識地提出彼此相關的趣味性問題,創設生動愉快的情境使學生覺得新奇,有趣,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主動去進行思考。例如在講等差數列的前n 項和公式時,先講述高斯演算1+2+3+…+ 100 的故事,講完以后問:“你能否按高斯的算法,用最短的時間算出1+2+3+…+ 2000的結果?如果是1+2+3+…+ n 呢?這樣使學生感到興趣,主動思考。并且可直接推出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
三、起點設問,點撥學生的思維
課堂上的提問,只有站在學生的知識基礎上設問,才能點撥學生思維。如解釋幾何的一道課外習題:求通過點(3,2),并且在兩坐標軸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線方程。這道題給學生算,有不少的同學利用公式求出方程:x+y=5 。當發現解漏答案時,教師可問學生:“直線方程有哪幾種形式,每種形式有什么條件限制”,“這樣解是否完滿”。通過引導學生,學生不難發現:截距公式中有一個條件,若a=b=0 時呢?直線過原點,即可設直線y=kx,即2=3k 。此時應補上2x-3y=0。這樣在學生的起點處點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創設問題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既要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一方面使學生有可能去進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從而處于一種想知而未知、欲罷而不能的心理狀態,引起強烈的探索欲望。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如概率與統計等都是選擇生活中常見的情境,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與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組知識。
五、引爭設問,活躍課堂氣氛
“爭”是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反映,也是課堂教學得以進行的動力。課堂教學上教師若能精心設計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爭論,打破課堂上的沉悶,激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有沒有這樣的數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數列;常數列一定是等差數列嗎?一定是等比數列嗎?公比等于1的數列是不是常數列?都可引起學生的爭論。一連串的問題激發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主動求知過程,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發展了學生的智力。
六、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
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方法,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去參觀,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然后就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學生由于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從而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學生培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