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課教學中實施“師生互動”,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一、轉變教師角色,和諧師生關系:互位教學策略
所謂互位,是指師生在課堂上的地位互換,教師當學生,學生當教師,又稱角色置換策略。互位教學包括互位質疑、互位講授、互位小結和互位評價等。師生共同備課之后,應該讓學生也來展現一下自己,以提高他們的興趣。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參與教學的時間,鼓勵學生去主動探究知識,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在高三化學課復習中,我經常做的就是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一份“課堂學案”,包括基礎知識、難點解析、熱點分析以及典型例題四個部分,然后在課堂上進行登臺交流,教師加以補充、完善。這比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記的效果好得多,也比教師課前下發準備好的提綱好。它消除了學生的依賴性。實踐證明,“教是最好的學”,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通過“教”來“學”,教師通過“學”來“教”,以“學”促“教”,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當然,實施這一策略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竭力創設民主的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把握學生情況,預設互動:小組活動策略
目前的班級授課,是一種典型的集體化教育。在小班化教學尚不能在大多數地方實現的今天,在課堂上實施小組活動,便成為一種有效的互動策略。因為小組活動不僅符合學生追求交往、自由表達的需要,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有利于學生全員參與,而且可以延伸教師教學的輻射作用;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交流,互相啟發,分享經驗;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交往與幫助,學會競爭與合作,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在化學課教學中,小組活動、合作學習是常見的,也是必須的。
教師要引導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如主動編題。比如曾經有一道高爐煉鐵原理的實驗室設計,它包括氣體的凈化、檢驗、酒精燈的點和熄順序等,有的學生可以設計很多問題,說明他對知識掌握全面、考慮問題更縝密。如:
(1)長頸漏斗中的水的作用?
(2)兩試管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分別是?
(3)先點哪盞酒精燈?為什么?
(4)第2盞酒精燈的作用是什么?
(5)先熄滅哪盞酒精燈?
(6)最后產生氣體和“高爐煤氣”含有哪些氣體成分一樣?是否有損耗?
有的同學還編出一些計算題,第6小問編得符合實際情況,因為氣體是流動的,有損耗。這和書本上的“高爐煤氣”含有哪些氣體,為何稱之為“煤氣”是不謀而合的。這些小組互動,能使傳統課堂教學中靜態和單向的課堂活動模式得以改變,教師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和合作之中。同時它還能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人相處。學習小組可由教師指定,也可是學生自由組合。另外,除課堂學習小組外,還可組建校外活動小組,如社會實踐活動小組、社會考察活動小組、問題研究活動小組、生存鍛煉活動小組等。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快樂的課外活動中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它能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培養實踐型人才。
三、構建課堂環境,營造民主氛圍:平等對話策略
“平等對話”,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努力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解決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做到時常關心學生的態度、情感和學習進展;密切注意學生的反應并據此靈活調整教學計劃;教學要追求特色,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平時的師生交往中要講究“事不以小而不為之,事不以大而為之”,要處處成為學生良好的楷模與表率,能以“朋友”身份自居,平等對待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從心理上形成認同感。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