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隔代教育,是指父母因為外出務工或其他因素將自己的子女交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教育的一種教育現象。隔代教育幫助一些父母解決了眼前孩子無人照顧憂慮的同時,其本身存在的某些教育誤區也給孩子的成長埋下了許多不利的影響,這些影響對于孩子的性格形成、道德行為培養、價值取向都存在極大的負面影響。
一、隔代教育普遍存在的誤區及消極影響
1.嬌慣溺愛型
這種隔代教育的方式表現為祖輩對孫輩的撫養溺愛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因此在生活中,凡事呵護備至、代為其勞,對于孩子的各種要求一律應允。這種消極意義上的“愛”,不利于孩子獨立能力的形成和自信心的建立,使其對他人有極強的依賴性,面對因難時,極易受到挫折和打擊。同時,容易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私、任性妄為等不良個性。
2.自由放任型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作為隔代教育監護人的同時,他們本身也是處于“留守老人”的弱勢群體。因此,在生活上不僅要操勞持家還要照看一個或幾個孩子,對于上了一定年紀的他們來說實在是精力有限,力不從心。所以這時隔代教育往往是處于自由放任的狀態,即對孩子的學習、品德行為等沒有過多的引導和管束。由于小孩自身的自制自律能力較弱,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出現諸如厭學、沉迷網絡游戲甚至違法犯罪等。
3.專橫教育型
還有許多祖輩的教育方式因循“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中國傳統教育理念。這種教育方式常將他們老一輩“不打不成材”的方法套用到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常對孩子的批評多于鼓勵,責罰多于獎勵,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挫折或叛逆心理。
4.缺乏溝通型
作為年紀尚小的孩子,當他們在生活學習上遇到困難時,非常需要得到長輩的理解和引導,幫助其解決困難。但由于祖輩與孫輩在年齡差距極大,加上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也與孫輩有很大的出入,難以與孩子溝通交流和給予合理恰當的建議,從而使孩子的消極情緒積滯在內心。久而久之,便會形成抑郁自閉的不良個性心理。
5.固守成規型
這類祖輩受傳統思想的束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多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變。他們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穩穩當當不出格,而不善于運用科學的、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教育孩子。對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現的“搗亂”“破壞”等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為不認同。這樣一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就得不到發展,還會導致其視野狹小,缺乏活力。
二、隔代教育誤區的改進對策
1.父母方面
其一,父母應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對孩子人生價值觀和正確信念的建立以及良好個性心理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于隔代教育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盡可能將孩子帶在自己身邊,或者雙親中留一人在家直接進行照顧和教育。
其二,如果條件實在不允許,外出的父母也不能完全地將孩子置于隔代教育。而應與祖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多溝通協作,取長補短。例如在與孩子的情感溝通交流方面,父母可能比祖輩更適合作為傾訴對象,能夠及時地在他們遭遇問題和困難的時候給予正確的疏導和鼓勵。
2.祖輩方面
首先,正確認識對孩子的教育方法,轉變溺愛、放任、專制等不利孫輩成長的發展教養方式,從理性的角度去引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能力和責任感,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其次,提高自身的養育水平,善于吸收新知識,接受新觀念。勿以自身固守的傳統觀念來限制孩子的個性發展。
最后,祖輩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與父輩協作統一。隔代撫養和教育與父母親自撫養和教育各有利弊,兩者要共同努力,多加探討孩子的培養方法,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開放的家庭教育環境。
3.學校教育方面
(1)關注隔代教育兒童,準確掌握他們的個人情況、父母外出情況、以及祖輩生活情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2)重視開展心理健康引導活動,密切關注隔代教育兒童的個性心理發展動態;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幫助他們養成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