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語文科是中學生比較喜歡的科目之一,但現在中學生對語文科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教師把充滿感性、人文色彩濃厚的語文課講得過于死板,在課堂上理性十足、有板有眼地咬文嚼字以致學生覺得難以把握且枯燥無味應是主要的原因。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成了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成了語文教師的頭等大事。
語文是一門充滿感性的學科,這使得語文課堂教學較之其它學科更富有感染力。中學課本中有很多和學生生活、思想密切相關的優秀作品,在這些文質兼美的文章中充滿著對人生、對親朋好友、對人民、對祖國、對大自然的深摯情感,字里行間洋溢著或優美淡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教師要利用學科的特點,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讓課本內外的萬紫千紅、奇山異水去吸引學生,讓學生上語文課時感到是在以一種直接的方式參與生活,感受生活,在學習中獲取感動,獲取美,從而變得愿學、樂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激情,要有對生活的激情和對教學的激情。這種激情通過老師的行動、語調和發自內心的對教學的熱愛體現出來。這種激情要貫穿整個授課過程,讓學生感受到你拼搏的精神,感到你全身心都沉浸于課文中,陶醉于教學中,并受你的感染而一同陶醉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單是因為表現出學識而讓學生尊敬,更重要的是因為自身的努力和充滿激情的發揮而感動學生。因為激情是打動人心的最重要的因素,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
我們說語文科的人文色彩濃厚,這種人文色彩不是憑借簡單直白的道德說教、文字承載形成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等于一爐的有血有肉的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
文章的教學過程,是對學生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熏陶的好時機。讓學生在情感的熏陶、沖擊、融會之中,身臨其境,以達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和作品產生共鳴,與作者進行對話,與精神進行對話,在對話中品讀生命,陶冶格調,吟詠文化。教師在指導學生鑒賞作品的結構、品味作品的語言、把握作品的修辭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領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探索作品的文化意蘊,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這樣,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思想境界都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閱讀理解能力將得到提高,修養和品位也將得到提升。教師在開學之初可要求學生用一周時間將全部課文預習一遍,并對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都多提意見,寫成意見書,說明理由,然后開個討論會進行總結。教師可以適當自主選擇學習的篇目,也可以對文章進行重新組合閱讀。我曾經把《我與地壇》(史鐵生)、《面對苦難》(周國平)、《寒風吹徹》(劉亮程)組合在一起,把《喜歡蘇東坡》(方方)、《在西域讀李白》(夏立君)、《把欄桿拍遍》(梁衡)組合在一起,然后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欣賞空間,同時還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寫作教學同樣是充滿激情的,教師決不要把作文模式化,而應讓作文生活化。只有使學生的寫作動機來自生活,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一旦真正把作文和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寫作不再只是做為學習的需要,而是做為一個人生活中對話的需要,是為了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某種感懷或憧憬時,就會下筆成文,欲罷不能。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是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的最好原材料;教師要啟發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特殊經歷。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某些與平時生活不同的“非常態”現象時,心靈便會激起浪花,產生傾訴的要求。在當前強制寫作仍是主要寫作教學方式時,至少應讓學生的生活積蓄和寫作訓練相適應,作文要求盡量切近他們的生活見聞、理解和思想,誘導他們盡量將生活經歷或思想經歷拿出來。可以采取固定命題和自由寫作兩種訓練方式,采用讓學生自由發揮,不定期繳交的方式,將生活中的“非常態”經歷及感想寫出來。在教學中,我不斷被一些學生的自由作文所感動。生活中有太多的東西讓學生們刻骨銘心,讓他們妙筆生花。
有人擔心語文課過于“感情用事”,會導致字詞等基礎知識無法落實,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只要學生能對學科產生興趣,他自然會想方設法把這一科目學好,會主動地去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能讓人全力以赴。現實中對某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在這一學科的成績都是相當的好。情感教育的意義不僅僅使學生熱愛學習,還將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這樣的學生成長之后不僅是優秀的專業人材,而且是性格健全、品質良好、志趣高尚的人。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