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致力于追求有效的課堂訓練操作策略,創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把握訓練的契機,確保課堂訓練的及時性
在教學S版第六冊《螞蟻的救助》一課時,當學生找出有關螞蟻救助同伴的幾處句子時,我及時抓住這個契機,走到學生的身邊,動情地問:“黃螞蟻,你為什么久久沒有離開?”“黃螞蟻,你這樣繼續銜泥,難道不累嗎?”……問題的提出立刻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因為我是他的同伴,我不能置他于不顧。”“即使再累,我也要堅持,我不能眼巴巴地看著我的伙伴受難。”……孩子們自覺地將文字與情感融為一體,自然而然受到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熏染,而且形成了言語運用的表達技能。
二、精選訓練的內容,確保課堂訓練的層次性
1.基礎性訓練
在課堂訓練中,教師要關注學情,擯棄虛浮,立足學生的實際,扎扎實實地夯實基礎。如教學生字詞環節,有些教師簡單布置學生讀一兩遍,認為學生把字音讀準就完成了這個環節的教學。而有些老師則會根據新授生字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相機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區分字形,結合語境理解字義,甚至當堂查字典求證,教學過程扎實、樸實、真實。
2.綜合性訓練
如在《世界多美呀》這篇課文里,有幾個“ABB”式表示顏色的詞語:黃乎乎、藍湛湛、綠茵茵、碧澄澄。一位教師在教學此處內容時,敏銳地把握了這個讓孩子們了解及運用此類詞語的契機。逐層訓練,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整個設計分四步走:首先,老師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及生活經驗理解以上幾個詞語。然后讓學生比較“黃乎乎”與“黃色”的異同。接著拓展表示顏色的詞語,特別是“ABB”型的表示顏色的詞語。最后讓學生用表示顏色的詞語完成下面的遷移練習 :大自然真美呀!天是
,樹木是 ,稻谷是 ,是 。通過渲染,孩子們憑著回憶走進了公園,走進了莊稼,走進了田野,走進了他們喜歡的地方,成功地進行了仿寫。
3.情境遷移性訓練
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整合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好地學習語文,以本為本,扣本拓展,為本服務。遷移的類型有很多,字詞句的遷移,學習方法的遷移,語言表達形式的遷移,情境及情感的遷移……適度的遷移能鞏固知識的習得,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體驗,補充教學內容的局限性。如教讀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可讓學生回憶寫思鄉懷親的詩句,通過延展互補,學生不但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擴大了知識面,增強了對其它同類作品的品賞能力。教學《怒吼吧,黃河》一文,教師可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譜曲的過程異常艱苦”,想象冼星海是怎樣克服種種困難的,由文本情境遷移到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里走一個來回。
三、創新訓練的形式,確保課堂訓練的趣味性
如教《烏鴉喝水》《曹沖稱象》等課文可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教學古詩、散文詩等可來一回“詩文配畫”練習,或者嘗試在誦讀中一唱一和,一呼一應,在手舞足蹈中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情節性、故事性很強的文章,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不同角色,演演課本劇、小品,能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課堂上學生的表演活動正是“做”的有效方式之一。又比如,教學“跳、扔、沉思”這類動作性的詞語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思維動畫”,讓一個個靜止的生字動起來,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
四、保證訓練的時間,確保課堂訓練的獨立性
怎樣保證課堂訓練的時間?筆者認為:一是教師要具備教學時間管理理念,合理分配既定教學時間。二是實現教學時間無謂消耗最小化:1.減少在同步教學中因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造成的無謂時間消耗,訓練的設置要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2.減少課堂管理、組織教學的時間。一定的調控是必要的,如果批評與組織紀律無休無止,勢必影響授課時間。三是資料拓展要適度。只有這樣才能把寶貴的時間擠出來,確保訓練有始有終。四是教師要關注學情,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高效利用既定教學時間,延長學生樂于學習的時間。有了時間的保證,訓練才能從容進行,全體學生在老師設置的“問題場”里動口、動手、動耳、動眼、動腦等,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在語文課堂中主動地積累經驗,獲取知識。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