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性”與喚醒言語表現動機
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一個你熟悉的人》,這是在學習了三篇寫人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習作訓練,此時學生已從課文中學習了寫人的基本方法——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反映人物的特點。但理論還不能聯系實際,他們不能靈活地學以致用,需要教師引導如何觀察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描寫。上課伊始,在引導學生確定好人物特點,選好事例后,為激起學生的觀察興趣,教師通過親自置換角色讓學生進行直觀觀察。舞臺劇般夸張地表演讓孩子的眼睛閃閃發光,趁勢讓學生將老師生動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寫下來。由于是“現場進行時”學生看了、聽了、想了,自然有話可寫,但可能太直白。為降低難度,教師采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原來這樣寫可以讓人物語言更生動,那樣寫可以讓人物動作更形象,從而找到書面表達的語感。當然,這種語感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的寬容和引導,讓他們在這種觀念下快樂地體驗到全新的言語實踐。
二、“仿真性”與激發言語表現興趣
兒童是生活的主體,在兒童的世界里,游戲(活動)本身就是他們的生活,是他們自身成長的需要。但細心的老師不難發現這種現象:我們批閱學生按老師的指導寫下游戲的經過和感受時,千人一面,雷同的文章太多了。其實習作是人的切身的、內在的情感、精神需要。我們設計的游戲(活動),要貼近學生真實的生活環境,讓學生獲得到真實的生活體驗,才能真正地激發學生的言語表現興趣。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孩子們積極的討論中,他們很快明白了心里話的寫法:1.這心里話是對誰說的。2.心里話總是由某個問題、某件事情引發的,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問題或事情寫清楚。3.要敞開心扉,實話實說,態度越真誠就越能打動別人的心。有此場景做鋪墊,教師及時引導:“難過的事想求他的理解,快樂的事想和他一起分享,生活本身充滿了喜、怒、哀、樂。同學們,你們一定也有許多心里話想對別人說,寫下來,讓我們一吐為快吧。”
三、“案例法”與激活言語表現方法
閱讀是為習作做準備,是在給習作蓄積資源和能源。無論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閱讀的大多是名篇佳作,這些文章的寫作方法是都是值得學生學習的范例。我們要指導學生通過學習名篇佳作去明“法”、效“法”、取“法”、繼而用“法”。如:學習《橋》、《小攝影師》一類的文章,能感受到不同形式的語言描寫使對話更生動、更活潑;品讀《富饒的西沙群島》、《桂林山水》,明晰這樣的結構讓文章的層次更清楚;探究《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學習觀察的方法,體會觀察的細膩給文章帶來的精彩;品味《冬陽·童年·駱駝隊》《祖父的園子》明白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才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打動讀者的心。
在講評《二十年后回故鄉》這篇習作時,根據此次習作內容及要求,我將學生習作中寫得好的句段展示在屏幕上,并用三句話總結了這些句段的優點:“點面結合,細致描寫,讓重點景物更突出”“科技領先,精彩分呈”“新舊對比,猶如咖啡——滴滴香濃,意猶未盡”。個性化的評價語言讓學生一看明白了原來寫好這次的習作要這樣做:1.寫法上要有詳有略,這樣寫才是把代表性的景物寫具體寫了2.豐富的想象要與科技掛勾3.不僅要展望家鄉的未來也要留意家鄉的現狀。看著自己的“作品”被同學們欣賞與學習,猶如發表了似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油然而生。沒有被展示的學生會細細思量自己的習作,有些學生為擁有這些優點而沾沾自喜,有些學生也會暗自學習他人的長處。與此同時,我也將學生習作中寫得不太好的句段展示在屏幕上,與學生共同討論出三個共性的問題:1.想象天馬行空,脫離實際2.語言表達不完整、不清楚,讀者不知所云3.各個景物平均用力,好像記流水帳。學生一看就知道自己的習作應該如何修改,長此以往的訓練,學生的習作能力會大大提高。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