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我參加了惠州市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欣賞了幾節精彩的閱讀課,目睹了幾位年輕的語文教師的神韻和風采,不禁讓我感嘆新課程煥發的神奇力量,折服于執教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教學技巧,深刻地感受到新課程不但改變了教師駕馭課堂的模式,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與新課程同行,與學生共同成長。
變“帶著問題讀”為“發現問題讀”
“學貴有疑”,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這個疑從何而來呢?我覺得必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如執教《再見了,親人》一課時,以往教師往往會有一連串的問題:大娘為什么會丟下小孫孫去救傷員?小金花的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說明了什么?大嫂為什么為志愿軍付出那么高的代價?……當然,這些問題必然是要帶給學生的,但這次觀摩活動中,像這樣直接涉及課文內容的問題老師一個也沒提,而是讓學生讀課題先認識親人,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然地產生疑問:他們既然沒有血緣關系,為什么還稱為親人?就在學生們躍躍欲試著想回答時,老師卻讓學生圍繞問題先讀課文,在讀文時有兩個要求:抓住文中描述的事實,深入思考,變成自己的理解,講出道理說服別人;抓住文中感情強烈、濃重的句子,仔細體會,有聲有色地讀出來感動別人。這樣,學生讀得非常認真,交流時也非常積極,伴隨著老師隨機點撥、引導,學生能自主讀書,自主表達,把“本該”由老師提問的內容,完全由學生主動地說出來。再加上感情朗讀,效果非常好,不但讓學生發現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并能抓住文中的事實去說服別人,用朗讀去感動別人。學生讀的是“自己的書”,表的是“自己的情”,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水到渠成地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也充分地體現了學生學習“自主權”的回歸。
變“示范性的指導讀”為“體悟性的賞析讀”
以往我們非常注重老師的示范讀,而且聽課的領導對上課的老師能大膽進行范讀給予大力表揚。但聽了這幾節課后,我改變了看法,特別是聽了羅老師講的《小鹿的玫瑰花》之后,深感賞析讀的魅力。課堂上,羅老師讓學生自讀感悟,讀到小鹿傷心的地方,老師問:“同學們,你們心里有什么感受?”有個學生說:“我很傷心,真想哭。”老師乘機讓學生讀出內心的感受——傷心的語調。讀到小鹿因生病無法看到漂亮的玫瑰花時,老師問:“你們又有何感受?”學生說:“感覺很無奈。”老師又問:“那你們無奈時會說那個字?”“唉!”一個“唉”道出學生心聲,于是老師讓學生在原來的句子加上一個“唉”……在羅老師精彩的點撥和由衷的稱贊聲中,孩子們讀出了自己的體會:悲傷、無奈、惋惜、快樂。這種點撥,這種賞析,具有強大的“內驅”心理效應,使全體學生在準確把握文章語句情感的基礎上產生一種需要“讀”出來,“發泄”出來的心理需求。所以,課堂氣氛頓時熱烈起來,很多學生舉手:“我來讀!我來讀!”這種“體悟性的賞析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在“潤物細無聲”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學生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變“老師的講臺”為“學生的舞臺”
在教學中,只有變“以老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教學課堂變成學生展示的舞臺,才能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如馮老師執教《女媧補天》,她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學生自由讀文——交流匯報——朗讀感悟——插上想象翅膀——質疑問難——情感交流。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而教師只在一旁相機點撥,如:天破了,太可怕了(你能讀一讀嗎?);讀得太棒了,有機會一定要去參加電視臺的播音員競選(在老師的激勵下,同學們都不愿失去朗讀的機會);吳作家,你的想象真豐富;俞作家,你說的太好了(交流“女媧找石頭,還會遇到哪些問題”時,在老師的鼓勵下,一個個“優秀作者”出現在課堂);你真是個有禮貌的孩子,你說得真好,我相信你一定會做個勇敢、善良、堅持不懈的人(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內心感受,說出想對女媧說的話)。這是氣氛和諧、學習興趣濃厚的課堂,這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導的課堂,這是讓學生充分展示、教師甘作忠實觀眾并為之喝彩的課堂,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課標下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魅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