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們現行的學校課堂教學,其實有著共同的病理特征:我們的課堂教學缺乏問題意識,我們的教育理念中更多的只是要學生“學會”,而不是教學生如何“會學”!在基礎教育改革成為潮流的今天,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必須轉變觀念,時時圍繞“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來展開。那么,如何才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推進歷史課堂改革呢?關鍵還是在于教學方法的改變。
筆者認為一種“問題式”的教學方法或許會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即把學生的自主提問和教師的必要引導相結合的一種方式。具體說來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圍繞教師、特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有一定深度、廣度的探索、討論,讓他們在獨立思考、教師引導、互相啟發或爭辯中掌握歷史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首先,我們遇到的是如何提出問題,而這個也是這種教學方法的重點之一。問題的提出基本上分為兩種方式:1.教師設計問題。2.學生提出問題。
我們先來探討教師應該如何設計問題。有人或許會覺得,這不是太簡單了嗎?要是連教師都無法提出問題那還怎么想象學生會提問題啊?確實,教師對歷史知識和課堂教學任務都非常熟悉,按理提出相關問題并不難,關鍵就在于教師不僅要針對相關知識預先準備幾個問題,還要設想學生可能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然后如何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把問題解決。在適當情況下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已解決問題再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還有一些學生可能會提一些千奇百怪、與教學內容不一定相關的問題,這種情況又得考驗教師臨場應變能力了。這樣一來似乎有點把問題復雜化了,但是作為一節課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
教師設計問題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主動提問題。原因很簡單:按照教師設計好的問題展開教學,學生只是遵循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說仍然是“老師要我知道”,而非“學生想要知道”,不能突出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特征,教師的問題應該是一種預備和輔助,在學生提問基礎上的升華,起的是畫龍點睛的作用。
但是,大多數中學生都不習慣提問,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根本不知該問什么。根據這一情況,我特別強調預習。通過課前的預習,起碼可以知道下一節課要講什么內容,而“問題”也主要是在預習過程中基本形成。因為在有限的45分鐘內,學生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并提出問題,以及通過討論解決這些問題。所以預習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重要前提。那么,到底如何提出問題呢?
我主要指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提出問題:(1)從教材內容結構入手,把一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成“為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歷史事件,即史實的背景)、“是什么”(即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是如何推進的)、“有什么”(即對史實的評價)三個部分,從這三個角度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對教材結構形成規律性認識。(2)針對本人無法解決和難以理解的內容提出問題。(3)在與同學的討論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提出問題的學生進行鼓勵,哪怕是提出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有時甚至是錯誤的問題。例如在講述有關鴉片戰爭的一課中,有個學生提出“中國正當貿易是否處于入超地位”(教材明確寫道:中國處于出超地位)看似錯誤的問題,其實是學生不明白何謂“出超”與“入超”。如果教師不明白這一點,只是簡單地說:“書上明明寫的是出超。”恐怕這個學生從此不會再提出問題了。此時的教師,不僅要指出問題的錯誤所在,解釋“出超”和“入超”這兩個概念之外,更應該對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大大表揚一番,并且要指導學生如何準確表述自己的問題。
剛開始可能會有很多學生不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多點與學生溝通,多點鼓勵表揚,盡快地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和掌握方法。
當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接下來就是分析和解決問題了。這一過程主要根據學生的提問情況臨時組織,并通過“課后反思”來補充和完善。但有幾點是教師必須要做的:一是上面已經講到的要及時地鼓勵表揚敢于提問題的學生,特別是提第一個問題和第一次提問題的學生。二是課前準備,特別是相關教學資料的準備。比如在講述鴉片戰爭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預見到學生會問“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些概念性的知識就是必備的。三是懂得如何駕馭課堂,包括處理一些“突發問題”。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