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的寫作心理過程分析,一般說學生看到題目,相關的材料呈現于腦際,然后將材料歸類疏理,根據題意分清主次,從中立意后決定取舍,形成提綱,才動筆寫作。但囿于學生的生活經歷、經驗積累不多,許多人往往無法根據題意廣泛聯想,去回顧和選取平時生活中的材料,從而感到自己想寫卻苦于言之無物,難以廣泛聯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興趣。可見,平時關于廣擷博采,重視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是學生增強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
一、觀察積累
寫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離不開環境。豐富多彩的自然、社會環境與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實踐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但客觀存在的環境萬物與豐富生活的種種特色,只有靠觀察才能發現、掌握與積累,才能形成寫作的素材與題材。從作文角度說,觀察就是有意識 、有目的的感受自然或認識社會現象,從中獲得寫作的材料。觀察的過程,便是積累材料的過程。因此,中學生要養成處處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觀察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觀察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并要把 觀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種細微特征及時記錄、隨時積累,才會使材料越來越豐富,寫作時便能厚積薄發 ,得心應手地選擇材料,正確立意。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要側重方法的指導,通過課內分析講解、課外觀察示范等,教會學生由整體到部分的全面觀察、捕捉事物特點的集中觀察,由此及彼互相對照發現異同的比較觀察等,從中準確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特征,發現事物變化規律。這樣積累的材料,既具有豐富性,又具有準確性。
二、閱讀積累
自然環境海闊天空,社會生活瞬息萬變,大千世界內容豐富,人們靠直接觀察所獲的材料,只能是鳳毛麟角,必須借助間接觀察大量補充。間接觀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閱讀。閱讀包括課內外,而作為積累材料的閱讀, 主要指課外閱讀。大量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經驗紛繁,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兼容,是前人觀察成果的結晶,更是中學生寫作中可以廣泛采擷的素材。所以,課外閱讀是中學生獲取知識、開拓視野、承受熏陶、 積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師要提倡鼓勵和指導中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首先要從良好習慣培養開始,主要培 養自覺閱讀、動筆閱讀、多形式閱讀的習慣。自覺指興趣濃,千方百計找書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會、哲學經濟、文學藝術廣閱博覽并持之以恒;動筆墨指閱讀過程隨時動筆圈、劃、點、批、摘、記,將書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記錄下來,形成讀書卡片、筆記,到寫作時,便可自如運用;多形式如粗讀、精讀、詳 讀、略讀、泛讀、速讀等均需掌握,并會根據需要和讀物內容決定讀書方式,提高閱讀效果,積累廣泛而又精 要的材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筆下生輝運用自如,非從閱讀開始不可。
三、視聽積累
教師應高度重視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從現代化視聽渠道中積累豐富的 材料,如新聞聯播、環球45分鐘、好望角、動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種節日晚會節目、愛國主義影片展播等 ,都對學生有益智、地行、激情、開拓視野、豐富生活體驗等作用,均屬積累寫作材料的范疇;同時要幫助學 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純消遣趣味性收視傾向,并學會動態觀察,提高觀察水平和積累的材料質量。
四、活動積累
在親身經歷的各種活動實踐中,體驗生活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也是中學生積累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 而且這些材料情感性強,心理活動素材多,動態發展變化內容多,為其他積累渠道所少有。為此,語文教師應 積極組織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如采取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自編小報刊、課外閱讀成果展、社會調查、專題辯論等中學生喜愛的形式,同時結合學校、班級開展的各種德育活動、節日活動、社會實踐等內容,指導學生積 極參與,有意觀察,強化體驗,從中積累真情實感,體驗活動中各種人際交往的真偽虛實、優劣美丑,觀察活 動過程中各種人物的言行舉止、神態變化。活動中所積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再現容易,而且寫作中使用起來容易抒發情感,達到文情并茂。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