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學體育,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簡單幾句話可以概括,那就是:“體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就是中學體育的現狀。在現階段國家考試制度和學校評價制度不變的情況下,要改變這種現狀確實很難,但不是不可能。因為體育是以“身心和諧為前提,終身體育為方向,快樂體育為主體”的一種健康教育,最終目的是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它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另一個是世界是永恒發展的。也符合唯物辯證法的三個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體育能使學生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但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都需要一些外在的載體來促進它。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體育活動是促進養成習慣的一個很好的載體。初中學生即好動又善于表現自己,對各項規則的了解不多,認識不夠,多以自我為中心。為此我們可用體育比賽的形式來使他們了解遵守規則的重要性。比如開展班級之間的3人籃球比賽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3人籃球賽有它的比賽規則,如果比賽的雙方不遵守規則,則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只有遵守規則的一方,才能最終取得比賽的勝利,也只有當雙方都遵守比賽規則時,比賽才能順利開展, 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體育能培養團隊精神
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依賴性較強,個人意識強烈,同時他們的成長又處于社會快速轉型階段,或多或少地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沖擊,明顯存在著過于注重個人利益,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如何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呢?我覺得用體育活動滲透和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團隊意識能做到事半功倍。首先是創造條件;其次是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為他們創設條件,認識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活動、尋找成功、體驗快樂、提高自信的機會;第三,教師及時地滲透團隊意識,使學生懂得團結就是力量,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使學生們知道獲勝的重要基礎,就是不能忽視同伴之間的團結合作和默契配合,團結合作是取勝的關鍵。《50米迎面接力》就是這樣一個對提高身體素質、磨練堅強性格、培養團隊精神具有積極作用的一個合作游戲。學生們可在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集體榮譽感等品質。我從學生都有增強好勝的特點入手,利用“2人50米比賽”開始,到2人一組的迎面接力,充分利用學校課外活動的時間,有的放失地在學校的高年級中進行普及推廣,學生們自由結合成固定的二人進行合作練習,由單一到組合,由二人到四人到更多人,由交接棒的方法、交接棒的時機的掌握練起。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鍛練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更重要的,通過這一集體活動,讓學生學習同伴之間互相交往,通過不斷的交流、跟進、探討、統一,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在活動中只要有一位學生步調不一致,就會導致整個集體的失敗,從而提高學生的凝聚力,充分體現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樣,在體育活動的情感共鳴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從而水到渠成地實現教學的教育目標。
三、體育是調節學生學習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學校每學期的教學至少可分幾個階段,習慣的養成-知識的獲取-中段考-情緒調節-強化學習-期末考。對于情緒的調節環節,可用體育活動來實現。具體開展什么活動,各年級要具體分析。初一新生剛進校不久,針對學生班級意識不強、規則意識淡薄,可以采用班級“拔河比賽”來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規則意識的養成。初二是整個初中教育最難的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有很強的表現欲,同時又很在乎異性對自己的看法。根據這個特點,可采用“三人籃球賽”的形式來調節。初三學生一方面在長身體,另一方面由于升學使得學習緊張、思想壓力大,整天頭腦都處于高速運轉中。這時候就得為學生的頭腦和身體加油,為使學生能有更充沛的精力來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年級可以組織一些互動性、交流性、發泄性強的體育活動來改變學生的精神狀態。比如:全場的花式籃球賽、足球賽、接力賽等等。給學生創造一個發泄、宣泄和交流的平臺,使學生的焦慮、煩躁、緊張情緒有一個出口,身心得都到釋放,進而以愉快的精神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體育是師生交流的橋梁和手段,并能促進學生文化成績的提高。
綜上所述,體育和教育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體育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也能促進德育的發展,更能促進智育的發展。學校體育和教育教學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