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這道題錯哪了?”阿凱拿著期中考試數學試卷過來問我。我接過試卷把題目和他的解題過程仔細地看了一遍。原題是這樣的:“甲容器中有15%的鹽水30升;乙容器中有20%的鹽水20升。如果向兩個容器各加入等量的水,使它們的濃度相等,那么加入的水是多少升?”這一題屬于分式方程的應用題,也是平時講課時沒講過的有關濃度問題的應用題。阿凱是班上偏科嚴重的學生之一,但他對數學很感興趣也很有天賦。他的解題過程是這樣的:
解:設加入的水是x升,根據題意得
■=■
解得x=60
經檢驗,x=60是原方程的解
答:加入的水是60升.
我從頭至尾再仔細看了又看,然后問:“阿凱,這方程是根據什么相等列出來的?”他說:“我也不清楚,是憑感覺做的,之前我在資料上看過濃度的題目,但不是很懂。”其實,阿凱的解題過程是對的,但改卷的老師或許是沒看懂學生列出的方程,也許是看到學生列出的方程與參考答案不一致,只是答案相同,所以在“√”上多劃了一點,只給了半對。一題10分,只給了5分,這“一點”扣分一半。后來,我跟阿凱解釋說:“你的解法是對的,是老師判錯了。但我們一般不會像你這樣列方程……”我仔細跟阿凱講解了有關濃度問題,并告訴他列出的方程是什么含義,與老師的參考答案有什么不同。之后,阿凱把試卷舉得高高的,一邊跑一邊喊:“哈哈,我的是對的,我的是對的,我的也是滿分……”
看著阿凱高興的樣子,我回到辦公室坐下后靜靜地細想:這個改卷的老師也許是沒仔細認真地閱讀阿凱的解題過程,就草草下筆,導致原本是滿分的答卷因錯判而未能滿分,這的確是我們作為一個教師所不應該有的過錯啊。老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是他“分數”的“審判員”、“裁判長”,老師的一筆一劃,一舉一動都將深深影響著孩子們的心靈,然而我們有許多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平時在批改作業和試卷因不耐煩而未認真仔細地查看解題過程,草率下筆,隨便給一個分,這是極不負責的態度。很多的時候正因為我們不經意地在“√”上多劃了這“一點”,卻可能已深深傷害了一個童稚的心靈,在學生心中籠罩無數陰影。試想如果是中考或是高考,我們也這樣草率地劃多這“一點”,將會怎樣呢?
這又讓我想起上周五我批評班上一個遲到的學生一事:阿玲在上學期是經常遲到的,這學期經過一個多月的跟蹤教育,已有兩個星期沒遲到了。為此,我在班上還表揚了她,但上周四阿玲又遲到了十幾分鐘,因等她等得不耐煩,氣就不打一處來,當她來到班上時,我沒問清原因就在班上說:“遲到了不管什么原因都扣5分。”后來生活老師告訴我:那天早上起床后,室友都匆匆離去,但她看到宿舍衛生臟、內務亂,就留下來一個人在搞衛生,整理內務,所以遲到了。當時我為自己的草率行為而內疚。第二天,我在班上向她道了歉并把扣的分劃去,還表揚了她愛班級愛集體的表現,并在班級量化量為她加上5分。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惰性,作為教師,每天面對幾十上百本的練習本,有時看到這些練習本心就煩,比如語文老師改作文,數學老師改證明題時,都會不經意地多劃了這“一點”;作為一個班主任,在班級的管理上,平時對待一些事情偶爾也會簡單,草率,沒有仔細認真地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就對學生進行批評、責罵,導致對一些事情作出錯誤的判斷。
是啊,我們教師掌握的這“一點”可以決定一題全對或是半對,甚至可以影響一個學生的前途和命運。試想作為一個法官如果沒作認真細致的調查就草草地落下這“一點”,是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或是半輩子?史上有多少喊冤而終的人,有多少這樣不明不白的冤案不就是因為那些為官之人這草草“一點”而落下終生遺憾嗎?再進而想之,作為一個鄉鎮或是一個省市亦或一個國家的領導,在面對和處理某些事情甚至在作出某些重大決策的時候,如果也這樣草草地落下這“一點”,那這“一點”帶來的傷害可能不僅是關系老百姓的一生的幸福生活或是半輩子的苦難日子,甚至是關系幾代人的幸福與否或是整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生活中,這種事情也常有發生,究竟是我們工作的失誤還是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太草率呢?這的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好好深思。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