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和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新課改強調師生的互動關系,倡導主動的、多樣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學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為方式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展示才華、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在教學中,學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而是積極、主動的求知者。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培養。教師應本著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觀念,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與學生進行情感交融,才能創造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思維,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以學論教,突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
新課改倡導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運用層次置疑、實踐參與等教學方法,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啟迪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要義。例如,在分析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時,我提問:“多次偷竊”屬于什么行為?如果“多次偷竊”發展成為“入室盜竊”這種行為又有著怎樣的變化?對此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找出要素之間的關系,經過探究,發現仍有同學心存疑惑,雙眉緊鎖,于是我就二者的性質、關系進行分析。也就是說教師的教不能僅從教案設計出發,更多的應從學情出發,以學論教,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
注重學生生活邏輯和學習興趣,激發內在學習需求
生活即課程。教師應善于把握教學內容的內核,勇于突破教科書,整合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從學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擷取學生感興趣的典型事例讓學生剖析,設置常見的情境讓學生探討,架起生活與知識、生活與覺悟的橋梁,讓生活成為形成學生正確覺悟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例如講到《我和父母》,我設計情景:小敏數學測驗成績不理想,回家后父母關心地問起她的成績,她卻嫌嘮叨離家出走。我進而設計情景:后來,她因肚子餓來到一家面店,老板免費請她吃面。小敏無比感動地謝謝老板,老板說:“我請你吃一碗面,你都會感謝我,可你的父母為你做了那么多事,你為什么就沒有感謝他們呢?”通過老板的話,讓學生去體驗父母對自己的愛,真正發自內心地孝敬父母。
要使學生對所上的課程感興趣,首先就要讓學生對任課教師感興趣。要改變學生情緒,激發學習情趣,變苦學為樂學。在學習的興奮期,學生大腦興奮,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容易接受新知識和記憶,主要講清原理、重點和難點,要精心設疑,激發求知欲。在學習的抑制期,學生大腦疲勞,精力容易分散,自制力差的學生甚至開始講話、睡覺,這是教師最難組織教學的階段,我們可以運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發人深省的典故、使人發笑的幽默故事、風趣的即興表演,以及表格、掛圖、電教輔助手段,使學生進入抑制狀態的大腦再度興奮起來,處于一種欲罷不能的狀態。
改革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
重視課程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教師要注意將教科書與其它各種課程資源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課程資源支撐起學生的學習活動。如網絡信息、圖片、錄音、錄像、影視作品、參觀、調查、訪談、時事政策、黨團活動、班級活動、學校特色等。很好地利用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和市場經濟發達地區所蘊藏的豐富的人文社會資源,如見多識廣的學生及學生家長、社區聯系點、博物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教育基地等等,拓展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資源。
把思維的空間放給學生。例如,學習有關防火的方法時,我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的有關家庭防火內容,然后設計一個情境:倘若你在商場三樓選購文具時,二樓起火,火勢正向三樓沖來,這時你如何盡快逃離火場?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活躍起來,學習興趣盎然,求知欲強烈。他們的思維自然會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去探究問題。一方面能促進學生重新整合教材相關內容的知識,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教師適當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品嘗到找出答案的愉悅,激發好奇心、求知欲,從而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