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勝,楊勁松
(廣東醫學院 外語教研室,廣東 東莞 523808)
寫作能力的培養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的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寫作技能,是英語專業教學中一個永恒的話題。為此,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學生英語寫作技能的提高?換言之,學生在寫作學習過程中,什么因素對其有促進作用,什么因素對其有妨礙?內隱學習理論的提出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思路。內隱學習是近幾十年來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由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Reber于1967年在《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中提出,后來在Evans(1972)、Mathews(1988)、Stadler(1995)、Fletcher(1998)等學者的研究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國學者楊治良等(1993)、郭秀艷(2002)、黃旭光(2006)、楊勁松等(2009)也對內隱學習特征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本文擬在內隱學習理論的基礎上調查分析內隱學習機制在英語專業學生寫作技能的提高中的促進和阻礙作用,據此提出如何利用內隱學習機制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策略和建議。
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是區別于外顯學習的一個概念(explicit learning)。在Reber看來,凡需要采取策略、付出一定的努力來完成的學習活動就屬于外顯學習,如具體問題的解決、為達到某一學習目的而制定相應的策略等;而在內隱學習中,人們沒有意識到,也不能陳述出控制他們行為的規則是什么,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也就是說,外顯學習過程是有意識的、具有明確目標的,學習者知道自己在學習什么、學習策略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的,整個主觀努力過程是被清晰的意識到的。正如Mathews(1998)所提出的那樣,“外顯學習中發現和控制任務變量的機制類似于有意識的問題解決,它包括一個試圖形成任務的心理表象,搜尋同功能系統的知識的記憶,以及試圖建立和檢驗任務操作的心理模型”。而內隱學習者在學習過程沒有意識到自己學習的直接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學習行為能夠幫助自己獲得何種能力,整個認知過程是自動的,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
那么該如何來界定內隱學習呢?Cleeremans和Jimenez認為只要知識是在無目的狀態下獲得的,并且能夠無意識地影響行為,那么發生的就應該是內隱學習。而Seger(1998)則認為內隱學習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界定:①以一種偶然的方式發生,無需運用有意識的假設-檢驗策略;②無需被試獲得足夠的有意識的知識,它就能提高被試在測驗中的成績;③是新材料的學習,不涉及先前已有表征的激活;④是健忘癥患者能夠進行的學習。據此,黃艷華、王大偉(2003)概括出內隱學習的如下特征:
(1)無意識無目的性,即“內隱知識能自動地產生,無需有意識地去發現任務操作內的外顯規則”(黃艷華、王大偉,2003)。
(2)抽象概括性、可遷移性。內隱學習獲得的知識刺激是隱藏在物理表面以下的抽象知識,這種抽象知識不隨著表象形式的改變而而改變,因而也具有概括性和可遷移性。
(3)不徹底的理解性。研究表明“當一個人以無意識的方式,不帶任何外顯傾向學習復雜任務時,和當提供給他的外顯規則與材料的潛在規則一致時,會產生同樣的表征效果”(黃艷華、王大偉,2003)。而當“外顯指導和材料的潛在規則不一致時,外顯學習不如內隱學習效果好”(同上)。也就是說內隱和外顯的學習效果一樣都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只是無法完全揭示內隱學習潛在機制,它具有不徹底的理解性。
(4)內隱學習有強抗干擾性。Reber(1998)以及Squire(1990)的研究表明,內隱學習不受精神病或神經損傷的影響和干擾。此外,內隱學習獲得的知識比外顯知識保持的時間要長,內隱認知學習系統具有較強的耐久性。這就似乎可以推斷,內隱學習機制先于外顯學習而產生,人們在進行外顯學習的過程當中往往也在同時進行內隱學習,換言之,內隱學習機制也同時在發生作用。這也就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么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
從以上綜述可以看出,內隱學習在人們的知識長進的過程當中有著優越于外顯學習的作用。那么就英語寫作能力而言,哪些內隱學習機制或者因素在發揮作用?根據楊勁松、羅永勝(2009),在英語綜合技能的提高中,學習英語的動機,環境以及學生的生理和情感因素都各自起著不同程度的促進和制約作用。然而這些因素是否會影響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如果有影響,這種影響具體體現在什么地方?或者說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這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分析。
根據內隱學習不自覺性和無目的性,我們把不以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為直接目的學習活動視為內隱學習,包括平時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等等;把與英語寫作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因素視為內隱學習因素,包括學生的英語學習習慣,對待英語的態度,對寫作的看法,對學習態度等。
英語學習習慣細分為以下四個方面:①學生是否有閱讀課外英語讀物的習慣;②是否有晨讀的習慣;③是否有聽英語廣播節目或其他聽力材料的習慣;④是否有看英語影片的習慣。主要是通過調查學生進行上述活動的頻率或數量來調查學習習慣和英語寫作能力之間的關系,例如,大概多長時間看一次課外英語讀物,多長時間看一次英文影片等。
對英語以及寫作的重視程度分為三方面:對英語的喜歡程度、對寫作的重視程度和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想望程度。把對英語的喜歡程度分為非常喜歡、比較喜歡,不喜歡也不討厭,不喜歡四個等級,把提高寫作能力的相望程度分為非常強烈,比較強烈,想但不強烈,不太想提高四個層次。為了確保調查的準確性,我們除了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之外,還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爭取能夠更加有把握的獲得學生的真實想法。
對學習態度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調查:首先是看學生是否可以在課堂上和老師積極配合主動思考,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其次看學生對待老師所布置的作業看法如何(主要分為非常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知道是否重要等四個層面來展開調查),是否足夠的重視;最后看學生是否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按時完成作業。
為了找出內隱學習機制及其相關因素和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之間的關系,我們首先對某高校英語專業二年級的84個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要求每個學生填寫姓名和學號,然后從中選取30份有效問卷,而后對這30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評估,為了方便起見,將學生寫作能力分為優、良、一般、較差、差五個等級。評估結果顯示學生寫作能力評估結果基本上成正態分布(通過卡方檢驗漸近法得:卡方=8.3333,df=4,漸近顯著性為.080)。然后再根據評估結果以及問卷調查情況對30名學生訪談。再利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問卷調查結果和學生寫作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統計。最后結合訪談來分析探討內隱學習機制及其相關因素和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之間的關系(見圖1)。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平時的閱讀英語課外讀物的頻率和寫作能力之間存在弱正相關關系(r=0.388>0)。換言之,英語課外讀物閱讀頻率高的學生英語寫作寫作能力往往較強,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基本上都有閱讀課外英語讀物的習慣,而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閱讀英語課外讀物的頻率相對較低。但是也不是完全相吻合,并不是閱讀得越多寫作能力就一定越強,例如堅持每天閱讀的學生也有寫作能力很一般的。

圖1 內容學習因素與寫作能力相關性流程圖
其次,調查對象中,有晨讀習慣的學生不多,每周都能夠堅持晨讀的學生累計百分比才23%左右,大部分學生都是很少晨讀的。那么和寫作能力有什么關系沒有呢?通過皮爾遜相關性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0.05水平上雙側檢驗是正相關的(r=0.441,顯著性.015<.05),也就是說堅持晨讀的學生寫作能力也一般來說會比較好。大部分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均有一定程度上晨讀習慣,但是也有些學生幾乎沒有晨讀寫作能力也不錯,因此我們很難說只要有早晨朗讀英語的習慣就可以保證較強的英語寫作能力,然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晨讀對提高英語寫作能力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此外、大部分學生都有練習聽力的習慣,有60%以上的學生每周都會練習聽力,只有很少的學生偶爾聽聽或基本不聽,這一方面和大環境強調聽說能力有關,另一方面可能和現在學生能夠便捷的從網上獲取聽力材料的事實有關。那么和寫作能力的關系到底如何呢?調查結果顯示,兩者之間沒有正相關而是負相關(r=-0.316<0),而且相關性不是很明顯,沒有顯著相關性(顯著性=.089>,05)。由此可見,聽英語的習慣和寫作能力沒有直接的相關性。
最后,英美影片的習慣和英語寫作能力之間沒有正相關(r=-0.305),且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顯著性=.101>.05)。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都有觀看英語影片的習慣,而且絕大部分學生(83.3%)每周都會看,還有不少的學生(33%)幾乎每天都看,而幾乎沒有學生不看英語影片的,至少接受調查和訪談的學生都承認自己喜歡看英美電影,這就可以說明為什么觀看英語影片的頻率和寫作能力的高低沒有直接的關系。
總體上來說,朗讀和閱讀習慣對英語的寫作能力的提升有較大的幫助作用,而視聽對英語寫作能力提高的作用不是很明顯,甚至有某種程度上負面的影響。
寫作能力的高低和英語的喜歡程度、對寫作的看法以及和提高寫作能力的欲望之間都沒有顯著相關性(雙側檢驗顯著性分別為:.451,.798,.581>,05)。這個結果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絕大部分接受調查的同學都承認自己非常喜歡英語,認為寫作對英語學習來說非常重要,也很想提高英語寫作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喜歡英語的同學都有較好的英語寫作能力;二是即便是英語寫作能力不好的學生也非常渴望提高英語寫作能力,有研究表明過度的想望并不能完全帶來正面的促進作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調查統計并不能百分之百的體現學生的真實愿望和真實水平。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大部分不喜歡英語的學生英語寫作能力都不是很好。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作業的看法、能否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以及能否按時完成作業和寫作能力之間沒有顯著的關系(雙側檢驗顯著性分別為.828,.118,.304>.05)。這可能和調查對象有關,由于調查對象是大學生,對上課和作業的態度有所改變。自學和獨立意識強的學生可能會有更好的英語寫作能力。
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和英語寫作能力相關的學習習慣主要是學生的閱讀習慣,學生對英語的喜歡程度、對英語寫作的重視程度、對英語寫作的看法、課堂回答問題的主動程度以及能否按時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作業和英語寫作能力之間沒有直接的相關性,而學生聽英語廣播以及看英語電影的頻率和英語寫作能力之間甚至還有某種程度上的負相關。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讀書和寫作之間本身有著某種密切的關系。閱讀和晨讀都是要直接接觸書本的,也就是說,直接和寫作的結果直接相關。我們閱讀到的,朗讀到的東西正是他人通過寫作這種手段所留下來的非常成功的結果,大量的接觸書面作品可以潛移默化的習得寫作的規律。這個習得過程是內隱的而不是外顯的,這就體現內隱學習的一個基本的特征:無意識性。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自動習得復雜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等寫作規律。正如中國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多了自然會了解其中隱含的復雜的規律。這種寫作能力的習得過程往往和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直接目的學習活動有著殊途同歸的作用。正如前人所研究的那樣“當一個人以無意識的方式,不帶任何外顯傾向學習復雜任務時,和當提供給他的外顯規則與材料的潛在規則一致時,會產生同樣的表征效果”(黃艷華、王大偉,2003)。
其次,學生對待英語態度,以及對待寫作的重視程度等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和寫作能力有關系。但是英語專業的學生由于長時間在老師的渲淘和社會的影響下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就是英語非常重要,英語寫作業非常重要,要學好英語才能有好前途等等。因此在接受調查的過程自主或不自主的承認自己很喜歡英語,英語寫作對學習英語很重要等等,是不是真心實意的喜歡英語就很難說了。既然不管英語寫作水平的高低都一律承認自己喜歡英語,寫作很重要,能夠及時完成作業,我們在調查中就很難發現對英語的看法和寫作能力之間的相關性。
最后,視聽英語節目,看英語電影和寫作能力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甚至有某種程度上負相關。這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英語節目本身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娛樂性。我們在看英語電影的時候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關注電影對白的語言規律而是在關注電影中的場面,人物和情節,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即便不聽對白也可以大概看懂故事情節,知道誰是好人壞人,欣賞動人場景和畫面,這些很難體現寫作的規律。而且現在的英語電影基本上都有中文字幕,學生在看電影的時候會自覺不自覺的看中文字幕,而忽略了英文對白。這樣看電影就很難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第二、時間是絕對公平的,當同一時間做了一件事后絕對不可能用同一段時間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學生如果花太多的時間放在看英語電影上就會花很少的時間在閱讀和寫作上,久而久之英語寫作水平就難以提高。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無論是外顯的學習還是內隱的學習,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學習,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學習,所學習對象和要達到的目的應該有內在的本質的一致性。例如,兒童通過內隱的方式習得母語,是因為兒童生下來之后就被置于母語環境當中,如果放在猴子的社群中,習得的可能是“猴語”而不是“人語”。也就是說兒童學習對象“母語”和兒童要達到的目的“用母語說話的能力”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否者就會“南轅北轍”,永遠也無法習得母語。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探尋學生獲得英語寫作能力的內隱學習規律的時候,學生所接觸的學習對象本身應該蘊含著復雜的英語寫作規律,是優秀的寫作能力使然的結果,這樣學生才有較大的可能性通過內隱學習機制獲得較高的英語寫作能力。
內隱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在適當的環境和條件下,人類可以自覺不自覺,自主不自主的習得某種復雜的技能,了解某種復雜的規律。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寫作技能是最難掌握的一種技能,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完全弄清楚人類寫作技能獲得的內在規律,也無法準確的描述二語習得者是如何通過內隱學習機制一步一步的獲得二語寫作能力的。但是大量事實表明,無聲的閱讀和有聲的誦讀對提高寫作能力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本研究也再次證明,多閱讀英語讀物,多朗讀英語作品對提高英語寫作能力有較大的作用,因此在英語專業的寫作課教學中,多鼓勵學生閱讀英語讀物必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當然我們無法確保對學生寫作能力評估以及對學生的調查是完全準確,也不能百分百的確定聽英語節目看英語影片對學生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沒有一點作用,或許如果換個角度來評價學生的作文,比如看作文中所體現的想象力,得到數據可能就不一樣,抑或從更長時間來看,它們可能也會有密切的關系。
[1]Mathews R C,Buss R R.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cesses in learning from examples:a synergistic effec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9(15):232-248.
[2]Reber,A.S.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7(3):166-168.
[3]Reber,P,J.&Spuire,L.R.Encapsulation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in sequence learning[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ience,1998(2):248-263.
[4]Stadler.M.A.Role of Attention in Implicit Learn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5(21):819-827.
[5]Seger.C.A.Multiple Forms of Implicit Learning.Handbook of Implicit Learning[C].London:Sage,1998.
[6]郭秀艷.內隱學習研究綜述[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1):49-55.
[7]黃旭光.內隱學習研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84-89.
[8]黃艷華,王大偉.一種全新取向的學習模式—內隱學習[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6):17-19.
[9]楊勁松,羅永勝.內隱認知因素與大學生英語技能實證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09(6):82-84.
[10]楊治良,葉閣蔚.內隱學習“三高”特征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1993(3):138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