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

摘要:“走轉改”活動對目前新聞界存在的一些病灶弊端具有救治作用,可以治浮、治虛、治假。“走轉改”要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僅取決于如何理解,更取決于如何行動。“走轉改”可以提高記者的互動能力、提高媒體的能見度、提高新聞產品的質量、提高媒體的競爭力、提高記者和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走轉改 互動 能見度 質量 競爭力 社會責任
變與不變是辯證的。如果一切不變,社會沒有發展,時代沒有進步;如果什么都變,歷史就有斷層,文化就會割裂。20多年前,我也是一個新聞工作者。如今社會和時代變了,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也在變。但有一些基本的理念和精神是不變的。比如說當今的“走轉改”活動,無論是其形式還是其內容,對新聞工作者來說都是一種素質,一種姿態,一種過程,一種必然,因此,最好形成一種機制,長期堅持。
一、“走轉改”的功效
“走轉改”活動不但是一項有強烈的現實性和針對性的活動,而且對中國新聞界存在的一些病灶弊端有一定的救治作用。
一是治浮。浮與沉相對。中國新聞界的“浮”癥有三個體征:一是浮飄,即一些新聞工作者貪圖舒適,只愿意浮在城市,浮在機關,飄在領導的面前和會議場上。二是浮躁,即一些新聞工作者心態浮躁,狀態浮躁,急功近利。三是浮夸,即一些新聞產品遠離社會焦點和問題,嚴重脫離社會現實,甚至報喜不報憂,只反映上級和領導的意志。治浮的目的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沉”入社會,潛入民間。
二是治虛。虛與實相對。中國新聞界的“虛”癥也有三個體征:一是新聞題材避實就虛;二是新聞采訪過程虛與委蛇;三是新聞文風虛詞麗句,虛情假意,嘩眾取寵。治虛的目的就是要新聞工作者實心實意,實事求是。
三是治假。假與真相對。中國新聞界的“假”癥亦有三個體征:第一是情感假,即一些新聞工作者對新聞職業缺乏感情,對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缺乏正確的認識。第二是作品假,即新聞作品的內容與事實出入很大,甚至無中生有,每年由《新聞記者》雜志評選出來的十大假新聞可以為此注腳。第三是效果假,即一些新聞媒體或新聞工作者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或者短期的、不正當的經濟利益,對新聞傳播的效果弄虛作假,嚴重損害了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和公共形象。最近媒體披露的電視收視率作假事件便是典型例證。治假的目的就是要新聞工作者不但要追求真實,而且要追求真理。
當然,上述諸癥并非每一個新聞媒體、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有,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不可能一針見效,一勞永逸。但是,每一個新聞媒體、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應當引以為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把“走轉改”活動作為一種契機、一種制度,長期地堅持下去,并不斷改進和完善。
二、“走轉改”的內涵
“走轉改”是幾個動詞、幾個連續的動作,如何理解,見仁見智。但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則不僅取決于如何理解,而且取決于如何行動。
比如說“走基層”,則不僅要看我們走到哪里去,還要看我們怎么走。即便是“走”到基層,如果只是身在基層,心不在基層,或者蜻蜓點水,雨打芭蕉,最后也不過是形式上“走”到基層了,與走過場沒有什么差別。因此,“走基層”首先要心有基層,心在基層。其次是真實地反映基層,服務基層。只有像戰士走進戰場,目標才能瞄的更準;只有像“蛟龍號”沉到七千米的海底,才能看到前所未見的瑰麗風景;只有深入基層,與基層打成一片,我們的新聞產品才不會脫離市場,脫離受眾,脫離社會的需要,脫離時代的趨勢。
“轉作風”也不是簡單地轉變工作的方式、方法,而是首先要轉變觀念,轉變態度,轉變立場。如果說“走基層”是一種接近市場的方式、接近受眾的姿態,那么,“轉作風”就是跟我們的采訪對象交朋友,增加互動,被老百姓接受。身體上走近、接近不一定能夠被群眾接受。只有作風和做派跟群眾接近了,才能真正被群眾接受。
“改文風”,說到底是一個如何讓媒體、新聞作品更容易、更快捷、更有效地被老百姓喜歡的問題。“走”是為了讓群眾看到,“轉”是為了讓群眾接受,“改”則是為了讓群眾喜聞樂見。新聞工作者應當誠實,新聞作品的內容應當真實,新聞作品的文風應當樸實。
三、“走轉改”的意義
“走轉改”活動已經開展一年多,一些新聞單位已經成效初現,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但也有些新聞單位將信將疑,虛聲敷衍。實際上,“走轉改”活動不僅對新聞“病”有“救治”的作用,而且還有強身健體的功效。
第一,“走轉改”活動可以提高記者的互動能力。記者如果不善于跟受眾,跟自己的采訪對象交流互動做朋友,起碼不是一個稱職的記者。不走基層,不去接近自己的采訪對象,長而久之必然變成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因此,要提高記者的互動能力,就要讓他們走近新聞源,走進新聞市場。
第二,“走轉改”活動可以提高媒體的能見度。當今時代,新聞媒體過剩,信息渠道乃至信息本身也過剩。如果見物不見人,僅僅靠電子聲音或圖像或者新聞作品去跟受眾交流互動,這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無效的。如果新聞媒體、新聞記者常常來到基層,直接與受眾或用戶交流互動,則無論是從市場營銷的角度還是從活動傳播的角度來說,效果都會更好。因為,這不但能夠提高新聞內容產品的能見度,也提高了新聞媒體的能見度。
第三,“走轉改”活動可以提高新聞產品的質量。“走轉改”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要把新聞產品的質量搞上去,把新聞產品中的水分擰干,讓老百姓看新聞就像吃飯一樣,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第四,“走轉改”活動可以提高媒體的競爭力。現在媒體的競爭是立體競爭,傳統媒體之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都有著非常激烈的競爭。新媒體有很多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點和優勢,但是,也有不少缺陷,比如說權威性和可信性不足,碎片化和捕風捉影的信息多等。傳統媒體的記者作為專業的、職業的新聞工作者,如果經常通過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手資料和第一手信息,把基層的聲音和社會的真實反映出來,就會更有權威性,更有競爭力。
第五,“走轉改”活動可以提高記者和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什么是責任?簡單地說,責任就是在特定的環境或者系統當中,個體能夠為改善環境或者系統做點什么。我們的新聞媒體或者新聞記者能夠為這個社會做點什么呢?如果我們的新聞媒體或者新聞記者能夠經常這樣想,就意味著我們的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已經具備了社會責任意識。但是,光有責任意識還不夠,就像有慈善意識但是沒有慈善能力也不行,新聞媒體還要鍛煉隊伍,讓更多的記者走進基層,深度地觸摸、全面地了解中國國情,讓他們深切地感到中國不僅僅有繁華的“北上廣”,還有貧瘠的“陜甘寧”,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現實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完善的地方。眼有所見,才會心有所感,最后才能筆帶深情,語露真誠。如果連真都沒有看到,何來真實、真誠呢?
古人說得好:“正而過則迂,直而過則拙,故迂拙之人,猶不失為正直;高或入于虛,華或入于浮,而虛浮之士,究難指為高華。”心態決定姿態,而結果比姿態更重要。讓我們在“走轉改”活動中摒棄高華虛浮,一步步走向正直、走向新聞的本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