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桂彬

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勞動保障立法的完善,勞動者的工資、社會保險及福利待遇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為職工繳納基本社會保險的同時又購買商業保險,其中包括補償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意外傷害險等,與此相隨,圍繞商業保險產生的爭議也逐漸增多起來。
【案例】曹某于2006年10月進入A公司從事銷售工作, 2009年3月A公司向某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投保“員工福利團體養老年金保險(分紅型)”,被保險人為包括曹某在內的56名員工,相關保險合同中載明“離職保險金”條款為:“被保險人在養老年金領取之前離職的,除本合同另有約定外,本公司可按申請時該保險人個人賬戶中個人交費部分以及個人賬戶中單位交費部分已歸屬該被保險人名下的賬戶價值一次性給付離職保險金。”A公司在投保申請被受理后,制定了《公司員工團體養老年金保險的管理辦法》,該辦法第二條規定,“公司在冊發薪人員須在公司購買保險后工作滿三年才有資格領取保險即2011年底前請辭的人員取消資格”。
2009年9月,曹某因個人原因離職(此時曹某工作未滿三年)。2009年11月,A公司開會決定,“對工作未滿三年離職的員工給予其離職保險金總額1/3”。次月,A公司向保險公司申請為曹某辦理了離職減人退保手續。在被保險人離職清單上載明:曹某離職領取總額20328.50元,單位交費部分為0,轉入公共賬戶為0。2009年12月,A公司以曹某名義于上海銀行開了活期一本通存折。2010年1月,保險公司將20318.50元離職金存入該賬戶中, A公司擅自從該存折中取走13550元后,將存折交給曹某。
此后不久,曹某申請仲裁,要求A公司支付2010年1月擅自取走的商業保險金13550元。仲裁委員會做出不予受理的決定,曹某隨即訴至法院,該案后經調解結案,由A公司一次性返還保險金。
本案為一起典型的因補充養老保險(又稱企業年金)而產生的爭議,該爭議折射出幾個問題,值得用人單位認真分析。
補充養老保險爭議是否屬于勞動爭議
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適用于《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如本案所述,補充養老保險究竟屬于本條所規定的“社會保險”還是屬于“福利”呢?又或者既不屬于社會保險也不屬于福利?
根據《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規定,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以下統稱社會保險費)的征收、繳納,適用本條例。另根據2011年7月1日始實施的《社會保險法》,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根據上述規定,從國家立法層面,社會保險僅包含基本養老保險等五大險種,并不包含補充養老保險。
而根據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第20號令《企業年金試行辦法》規定, “本辦法所稱年金,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另據財企[2003]61號《財政部關于企業為職工購買保險有關財務處理問題的通知》規定,企業為職工購買個人儲蓄性商業保險是一種獎勵性保險待遇。因此,補充養老保險名為“保險”,實為企業提供給員工的特殊“福利待遇”,在勞動關系領域,它應當屬于“福利”范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就補充養老保險發生爭議,屬于勞動爭議管轄范圍。本案中,仲裁委員會未予受理的決定有失妥當。
用人單位能自主決定領取條件嗎
本案中,A公司制定了《公司員工團體養老年金保險的管理辦法》,該辦法對員工的補充保險利益做出規定,辦法規定工作未滿3年的員工無資格領取保險。該規定是否有效呢?是否有排除勞動者權利之嫌?
根據規定,國家鼓勵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為勞動者建立補充保險。本案A公司根據本單位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自主確定為員工購買員工福利團體養老年金保險,這是公司依法給予員工享受的福利,A公司對于員工可享受的條件有權自主決定。故該管理辦法在履行民主程序和告知義務后應為有效。
變更待遇能約束離職員工嗎
本案中,A公司于2009年11月又變更了關于補充養老保險待遇的規定,確定“對工作未滿三年離職的員工給予其離職保險金總額”,該規定對曹某是否有約束力呢?
顯然,企業變更事先約定的福利待遇需要經與職工協商一致,通常在員工離職以后,企業新制定的規章制度不能適用于已離職的員工。就離職員工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的權利義務,只得按其在職時的有關規定執行。故A公司的會議決定對曹某不具有約束力。
保險待遇可否扣回
本案A公司在辦理補充養老保險結算手續時,按100%的標準結算了離職保險金。在被保險人曹某的離職清單上載明:曹某離職領取總額20328.50元,單位交費部分0,轉入公共賬戶0,由于曹某系A 公司購買上述保險時的員工,系該保險法律關系中的被保險人,其在保險事故發生時享有保險金的請求權,故該離職保險金應屬曹某所有。公司的申請結算操作表明,其已同意按100%的標準支付并已實際履行。那么A公司再行扣回應征得曹某同意,否則應當返還。
綜上,用人單位在為職工提供額外的商業保險福利時,應當做到事先明確支付條件、事后及時根據約定兌現待遇,若確因客觀原因需變更待遇支付條件,應當及時履行民主討論和告知程序,以避免勞動爭議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