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喜
課程改革的方式和路徑因學校的特色和校情不同而各有所長,每所學校也因其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不同而各有其美。我校具有近50年的辦學歷史,其中有45年隸屬于鐵路部門管理,具有企業的文化特征:思想解放、善于創新、追求卓越、特色鮮明。近年來,學校依托課程改革,全力推進課堂教學的文化重構,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課堂文化,實現了尊重個性、發展特長、鼓勵創新、全面發展的文化建構,創立了具有個性的網絡環境下的自主課堂。
一、課程改革與課堂改革的關系
課程改革的落腳點在課堂,先進的理念、課堂的流程、教材的開發等都將呈現在課堂之上,在那里形成課程改革的真正成果。只有經過課堂教學這一環節,課程改革才能實現其價值,轉化為鮮活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課程。
從這個意義上說,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課堂教學。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變化,課堂教學必須進行相應改革,將改革的靈魂融入教學思想,將改革的理念轉變為教學行為。
二、課堂重構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重要路徑
(一)實施課程改革必須進行課堂重構
1.課程改革背景要求學校進行課堂重構
新課程所倡導的課堂教學是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這個背景下,課堂應該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潛能的空間。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靈魂和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因此,解決學生的生存危機,完善學生的生存狀態,讓學生過健康、快樂而有質量的學習生活,是課程改革也是我校課堂重構的出發點和歸宿。
2.課程改革的功能要求學校進行課堂重構
課程改革在課程功能上實現了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歷史性轉變,而課堂重構是要把獲取知識的過程變成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并不斷探究、選擇判斷、形成見解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體參與者不再作為一種承載容器被邊緣化甚至是被物化。將活生生的人邊緣化或物化不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教育出生命更加鮮活、情感更加豐富、心靈更加美好、思維更加深刻的活生生的人,其具有同情心、同理心、創造力。我們的學生唯有主動參與體驗、選擇、思考、判斷等所有環節,才能完成這個過程,實現這個目標。
3.課程改革理念要求學校進行課堂重構
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國的教育方針不能企求培養完人,把每一個普通人都培養成“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人”“雷鋒式的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而應當首先完成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就必須給學生一個成長的正常空間,讓他們在這個空間里不斷去學習選擇判斷、與人合作、遵守規則等。課堂重構就是要構建一個安全、開放、自主的空間,只有在這樣的空間里,學生才能自己主動地建構起一定的文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服從某種外在的社會文化。
(二)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全面實現課堂重構
1.思想觀念的重構——課堂成功重構的前提
“以學生發展為本,基于學生發展,關注學生發展,為了學生發展”,這是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將這一理念落實到我們的日常教學生活中說說容易動動難,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中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課堂重構首先要過好理念重構關。我們把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關照生命的整體性作為我們課堂重構的核心理念。
2.評價方式的重構——課堂重構成功運作的制度保證
當教學不局限于認知的目的,它還關注學生態度的生發、情感的滋養、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關注學生整體生命的健康成長;當教師不只是嚴謹地執行寫得詳細、系統而完整的教案,而是根據學情變成導學案;當教師的活動范圍不只是在講臺,而是經常走到學生中間,以朋友的身份給予學生關懷和幫助;當教師不只是自己精心設問、接連發問,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有時間自由提問;當教學不把學生的活動安排得又多又密以顯示教學的形式多、容量大,而是真正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多留些余地讓學生有自主活動的空間;當教師對學生的贊揚不是為了活躍一下氣氛或是鼓勵學生配合教師的教學進展,而是出自內心的熱望與欣賞;當教學更多展示的不只是教師自己的能力而是學生異彩紛呈的才華;當師生雙方都沉浸于教學活動中忘掉了各自的角色,共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動和生命質量的提升,這樣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
3.組織結構的重構——課堂成功重構的組織保證
課堂重構要求學校組織機構實現由過去的職能管理到現在的服務評價的轉變,與之相適應必須進行組織結構的重建,使原來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向扁平化、網絡化的組織結構轉變。建立扁平式管理組織,使信息傳輸渠道縮短,傳輸通暢,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傳遞過程中信息的失真和扭曲,提高組織的運轉效率及反應速度。
(作者系鄭州市第一○二中學校長)
(本欄責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