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俊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莫過于“上課聽課評課”。
然而,惰性使然——很多教師不約而同地會選擇那些好“百度”、易復制的“同一首歌”,甚至一本教案能夠“濤聲依舊”地用上好幾年。評課時,礙于情面,多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為扭轉這種尷尬局面,給力教師專業成長,我校語文組推出“點菜、共烹、網上嘗”的上課聽課評課活動,受到教師的普遍歡迎。
一、點菜:趕鴨子上架
很長一段時間,教研課、公開課都是教師自選課題。通常語言生動、情節曲折、情感濃烈的課文選中率較高,而語言平淡、說事說理的課文便無人問津,缺乏深入研討的機會。執教研究課的教師也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與自己個性相符的課文。善于深入思考的,往往選擇哲理性的課文;擅長講解誦讀的,往往選擇激情類的課文。幾年下來,逐漸形成一種慣性、一種定式而無法自我超越。推行“實名點菜”上課模式以來,我們一改以往的做法,要求同年級老師在學期伊始,各自點出自己最有困惑又最想聽的課題,然后教研組長統籌安排,將點中的那些冷僻的課分配到個人。這頗有點兒“趕鴨子上架”的意味,但不逼自己一下,哪能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哪能知道自己還能上出這種風格的課?
二、共烹:事前諸葛亮
“點菜”完畢,所有人都不再像過去那樣,袖手旁觀執教者個人做菜,然后品嘗幾口,評論一番,做事后諸葛亮,而是以年級組為單位,以執教者為核心,“人人參與做諸葛,提提建議勤交流”。這樣,課堂教學研究的重心向前推移,形成了教學研究的良好氛圍。“點菜”與“集體做菜”的老師們共同經歷一個深層的專業對話過程,他們抓住文本特質,提出共同研討的專業話題,依據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甄選,就學生學情對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進行優化。這樣,執教者的個人智慧和所有參與者的集體智慧,自始至終相伴相生,實現了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互助雙贏的理念。這種全程參與的過程,又為教師下一步的聽課奠定了充分的基礎——不至于聽得糊里糊涂,難得要領。
三、網評:針尖兒對麥芒兒
受時間限制,面對面評課不可能做到人人參與,暢所欲言。受心理影響,面對面評課往往“和言”悅色,對課堂存在的問題避而不談或作蜻蜓點水式點評。而網絡評課的最大優勢在于突破時空的界限,減少面對面交流的心理壓力,讓評課者能夠充分、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語文組以“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為座右銘,凝聚人心,形成新興的教研共同體,老師們認識到課堂教學的藝術是在真誠與苛刻中誕生的。評課時,要求評課者以欣賞的眼光、研究的心態、批判的精神和分享的胸懷,去品嘗、去析理。贊,不再是迎合,而是一種教學方向的認同與把握;罵,也不是詆毀;針尖兒對麥芒兒,也不是故意找碴兒唱反調,而是一種理念的碰撞與探尋。這種充分、具體、深入的評議,使研究更加深入,使問題逐步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