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摘 要 文章首先闡述了大學語文情境教學的含義及其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實施大學語文情境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大學語文 情境教學 作用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The Discussion of College Chinese Situational Teaching
LING Y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63)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connation and function of college Chinese situational teaching at first, then discuss the achieving ways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situational teaching; function; achieving ways
學習是學生主動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所謂情境教學,是指為了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掌握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語文情境教學充滿美感、詩意和智慧,能夠與學生的情感、心理發(fā)生共鳴,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過感悟和體驗使自己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1 大學語文情境教學法的作用
大學語文現(xiàn)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課。它是一門傳播人文知識的課程,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作用。具體有以下作用:
1.1 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合理的手段、恰當?shù)拇胧瑺I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對新知識的興趣,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講解《馮諼客孟嘗君》一課,我們可以安排學生上臺表演,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在表演中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自創(chuàng)動作,改編對白。在表演中,學生為了表演好各自的角色,積極思考。如此一來,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1.2 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老師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如此一來,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何求知的欲望。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在無意中形成內在的動力,學習就會變得更為主動。
1.3 有利于開啟學生的心靈之窗
大學語文是門人文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有著極大的作用。情境教學滲透著教育者的思想、智慧和情操,極具審美價值。在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對教學內容或文本產生真實的情感和鮮明的態(tài)度,進而由情感體驗、情感共鳴進入情感升華階段。如此,可以培養(yǎng)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開啟學生的心靈。
1.4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運用情境教學法,利用圖片、音樂等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藝術情境,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朗讀,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讓學生在朗讀中去感受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意境。另外還可以采用圖畫的形式,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xiàn)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形象化。
2 實施大學語文情景教學的策略
2.1 巧設導語,將學生引入情境中
導語是一節(jié)課的開端,起著統(tǒng)領課堂的作用。若導語設計成功,可以更好地開展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若導語設計拙劣,不僅于教學無補,而且還會起反面作用。在眾多的導語設計方法中,筆者覺得情境法最為可取。因為此法可以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產生強烈的共鳴。具體說來巧設導語情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用音樂渲染氛圍。與正面的講解相比,音樂顯得更為間接。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更能滲入人的靈魂深處,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所以若能利用好音樂為課堂服務,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想效果。如講《蒹葭》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播放鄧麗君的歌曲《在水一方》。這首歌曲的歌詞是根據(jù)《蒹葭》改編而成的,所以在意境方面兩者很相近。優(yōu)美的旋律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及心靈的震撼。此時老師開始講解《蒹葭》定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2)設置懸念。懸念是思維的導火索,在導語中設置懸念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進入接受知識的最佳狀態(tài)。如講解《馮諼客孟嘗君》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這樣設置懸念:有個人去找工作,雇主問他會做什么,他回答什么也不會做。你們想想此人為何如此回答雇主?雇主又會聘任他嗎?如此一來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講述與課文相關的故事。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引出課文,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能夠很好地帶動學生的情緒。故事包括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如講解《邊城》的時候,可以先講沈從文的生平,把學生帶進他的世界,產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再講解《邊城》,便于學生理解文本,可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2 巧設問題,讓學生融入情境中
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教學一般都是以老師為主,老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似乎是配角。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不能真正參與教學,只是很被動地接受知識。鑒于此,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可以采用巧設問題的方法。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以問題為中心來展開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法。在這一教學法中,老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積極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能力。
大學語文教學具體應該如何設計問題呢?我們覺得在正式講解課文前,老師可根據(jù)課文提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接著在講解課文的過程,老師可提一些跟課文有關聯(lián)同時具有深度的問題。這樣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并獲得超出課本的知識。
2.3 巧設結語,令學生領悟于情境中
導語在課堂中的重要性,我們有目共睹。但是對于結束語,從目前來看,大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甚至某些老師還認為可有可無。結束語是一節(jié)課的結尾,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好的結束語能夠深化課堂內容,帶給學生余音繞梁之感。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結語方式:
(1)留下懸念,讓學生揣摩。這種結語方式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承接上文,對上文進行總結,可加深學生印象。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此種方式可以開啟下文,令學生回味無窮。如我們講陸游的《沈園二首》的時候,收尾的時候可以先總結兩首詩的思想內容即表達作者對往日愛人的思念之情。然后提示學生宋朝有位著名的女詞人也寫了一些詞以表達對丈夫的懷念之情。女詞人為什么對丈夫的感情如此真摯?期間遭遇了什么嗎?
(2)縱橫聯(lián)系,拓展內容。這種結語方式是指課文講完后,增加一些相關的課外知識。如此一來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如我們講完課文《容忍與自由》后,可在課堂上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補充一下老師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3 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使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學習活動,為內容所陶醉,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這種融洽的情感會使師生產生微妙的碰撞及強烈的共鳴,奏出和諧的樂章。此外,這種高昂的學習情緒,濃厚的學習興趣甚至會產生無窮的能量,輻射到課外。總之,在課堂教學情境的熏陶下,學生語言得以豐富,思維得以激發(fā),能力得以提高,素質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 孫兆娟.中學語文悲劇性作品的情境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11(12).
[2] 劉玉青,方沁.語文網絡情境教學模式的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3).
[3] 李泓.談語文情境教學中的語感特征及其培養(yǎng)途徑[J].教育與職業(yè),2006(29).
[4] 張龍.比較鑒別綜合 化枯燥為興趣盎然——淺談語文字詞情境教學[J].學科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