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莉花
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政治教師在備課時,備課的理念、備課的實踐及備課的實效等都有較大的進步。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備課中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需要我們研究。
一、存在的突出問題
1.重教師中心地位,輕學生主體地位。
在備課過程中,多數教師不自覺地以自己的理解為出發點,而忽視學生對此已有的體驗,使整個備課呈現出較重的“教師味”,而缺乏應有的“學生味”,這樣的備課是缺乏實效的,長此以往會嚴重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教材和教參、課標和生活等課程資源。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得比較多的資料就是教材和教參,甚至有的教師以“教材和教參”為本,認為認真備課就是一詞一句地閱讀,分析教材和教參,殊不知,這樣會導致對教材的過度分析和對課程內容理解的偏離。教師在備課時,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和教參為基礎,注重學生的生活認知和體驗。
3.重知識識記,輕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升。
在片面追求均分和及格率的背景下,加強對知識的記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政治成績,這成為多數教師對學生學習政治的主要要求。這種思維體現在備課上就是教師花了較多的時間研究知識點,以及“是什么”、“怎么考”等問題。比如,在學習《做誠實的人》時,老師的關注點就在于學生是否掌握了“做誠實的人的基本要求”,而不關注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是不是一個誠實的人。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與有效備課
著名教育家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智力發展的狀態至少可以借助他的兩個發展水平——現實發展水平與最近發展區加以確定”,并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即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在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可以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更高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而備課和教學決定了這兩種能力之間的“互動”,因而我們要確立起“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的現代備課觀。最近發展區理論與有效備課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它強調備課要走在教學的前面,更要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分析課程標準和教材中的要求,明確“既定的更高水平”;認真分析學生、分析各類課程資源,明確學生的“已有水平”;找出兩者之間的差距,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探尋解決差距的方法,明確“怎么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會充分發揮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有效備課的積極作用,才能把有效備課落到實處。
三、有效備課的新要求
1.教師要“沉下去”,學生要“浮上來”。
在傳統備課時,教師往往是以自己理解的思路引導學生的思維,留給學生的空間很小,教師“滿堂灌”。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深入淺出,吃透課程標準,認真分析研究教材、教參,尤其是相關的課程資源和學生資源,還要明確三個問題:“教學目標和內容分別是什么?”“學生的現有水平?”“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能讓學生跨越最近發展區?”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沉得下去,學生才會真正“浮上來”。
2.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教材和課程資源并重。
課程標準對教學起著重要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是教師教學、備課、評估的依據。要重視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分析、領會教材,并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確定重難點,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從而實現由“教書”向“用書”的質變。在整合課程資源時,要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那些具有典型性,尤其具有地方特色的資源;要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促進其自主學習、自我提升;要通過觀察、調研、訪談等形式重視對學生資源的開發,使學生資源成為課程的重要資源。
3.準確而適度地預設。
有效備課必須有明確而適度的預設,預設是備課的深化。那么如何預設呢?
第一,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最近發展區理論要求,備課必須明確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可以達到的更高水平”。這種“更高水平”在學習課程標準、分析教材教參這一環節時,就應該確定下來,而且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第二,明確而靈活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確定,比較簡單的可以讓學生自學;理論性較強的,可以采用例證法,從而減少抽象的理論說教。比如,在處理“科學發展觀”這一知識時,就應該列舉典型的事例證明;強調理解運用的知識點,可以選用案例分析法;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較高的知識點,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等。
第三,明確而開放的模塊和邏輯預設。實行模塊預設,注重模塊內部及模塊之間的邏輯體系,能幫助學生從整體掌握教學內容。預設時可以根據一節課的主題或關鍵詞劃分,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劃分,也可以根據模塊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知識結構圖等。比如,在預設九年級《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時,可以根據關鍵詞把教學內容劃分為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等模塊。通過以上的預設后,教學的主體框架就確定了,教師就可以從更高層次上把握課堂教學,教師對適時生成教學更有自信了。
4.靈活而負責地生成。
生成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以生為本,按需生成。在生成的內容上,既可以是知識與能力的生成,又可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生成;在生成的形式上,既可以是有準備的“預生成”,又可以是即時生成;在生成的時間上,既可以是課堂生成,又可以是課后拓展。無論采取哪種生成方式,生成都是一種責任,最重要的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生成。
首先,巧妙設置問題,一個巧妙的問題,可以直接把學生帶到既定的“更高的水平”。設置問題一定要選好“點”:知識模糊處、矛盾處,讓學生更加準確理解知識點;知識遷移處,讓學生形成富有邏輯性的知識結構體系;思維定勢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營造互動氛圍。“學生以不同的速率、沿著不同的途徑前進,彼此的最近發展區之間形成相互聯系的區域,構成學習共同體的最近發展區”。因此,要構建學習共同體,就要讓學生在互動中不斷提高班級的整體水平。為了營造互動氛圍,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典型案例分析、辯論等形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個體與共同體的互動。最后,放大典型細節。每位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有自己的“已有水平”,因此,他們在課堂上對知識的反應程度是不一樣的。教師應該敏銳地發現那些能“為我所用”的細節,并作為典型加以放大。比如,在九年級《做守法公民》的備課時,我找了些關于酒駕的危害及對策的材料,并設置探究題:“從國家、社會、公民的角度談談,如何解決酒后駕車問題?”然后采用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學生辯論等形式進行互動。其中,有位學生根據親身經歷,向老師提出了“如果我爸爸酒后肇事逃逸,我該勸他自首嗎?”這一問題,我積極肯定了這位學生的想法,并對問題進行了理性分析和人性化處理,并由此引導學生學法、守法,以及用法維權。實踐證明,這節課中的生成是成功的,教學任務的完成也是高質量的。
對于備課,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它需要我們遵循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理念,在備課過程中花費更多的精力思考與探尋;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和學生發展的權利。可喜的是,最近發展區理論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只要教師堅持探尋,教學就一定可以走在發展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