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軍
歷史教育具有多方面綜合性的教育價值的特點,這決定了歷史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按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各地區、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教學順序。當然,歷史課程的開發和歷史教材的更新就成了一項緊迫的任務。逐步形成了國家課程歷史教材(統編教材)、地方課程歷史教材和校本課程歷史教材三個層次。在國家課程歷史教材的統一性和規范性的指導下,地方課程歷史教材和校本課程歷史教材的積極作用應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地方歷史課程是在國家規定的各個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內,由省一級的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發展需要而開發的歷史課程。各地的鄉土史屬于地方課程中的教材內容,如《福建鄉土歷史》、《上海鄉土歷史》、《四川鄉土歷史》等。
校本歷史課程是相對于國家歷史課程和地方歷史課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學校為基地而開發的歷史課程。它的目的在于盡可能滿足社區、學校。學生的差異性,充分利用學校、社區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可供選擇的歷史課程。
地方歷史課程與校本歷史課程共同構成了鄉土歷史課程的兩個重要部分,而鄉土歷史課程的開發必須有與之相對的鄉土歷史教材,沒有鄉土歷史教材作為基本史實的載體,便沒有鄉土課程的開發與應用。
鄉土歷史教材是地方歷史基本知識的載體,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憑證,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工具,它包括鄉土歷史教科書、地方文化古跡和其他可用于教學的資源。地方歷史教材和校本歷史教材構成了它的兩個層次。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說:“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鄉土教材。”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把有關鄉土教材的內容統統發掘出來,那將大大增強歷史課程的鄉土色彩;既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激發學生的愛好與熱情。在全面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運用鄉土歷史教材教學無疑為一種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鄉土教材是對統編歷史教材的豐富和延伸
國家統編歷史教材中,對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重大的史實作了介紹,而對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細節,則沒有詳加記載,沒有記載的歷史史實又太多了。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在鄉土教材中都可以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歷史史實。這樣,就可以使久遠的歷史近距離化。如在講到我國民主制度的過渡與完善時,就可以引用鄉土教材:從南充走出去的張瀾先生。首先可以帶領學生瞻仰位于北湖公園內的張瀾先生塑像,然后讓同學們收集有關張瀾先生的資料,通過課堂討論得出當前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全國人民共同維護的結果,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其優越性。把這些鄉土教材用于歷史教學,既可以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又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統編教材內容的理解,充分體現出鄉土歷史教材對統編歷史教材的豐富與延伸。
使學生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是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歷史所講的都是過去的事情,一般學生很難理解,而運用本鄉本土的歷史史實,可以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消除學生對歷史的陌生感。從貼近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去找歷史留下的足跡,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統編歷史教材的理解。
二、鄉土歷史教材有益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美國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獲取知識的一個前提,是學習的先導,是一種內在的不竭的動力。鄉土教材中的內容多與學生身邊的生活相關,這使得學生更感覺到歷史教材就是貼近生活的,易于引起學生的注意,更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如在講到道教的發展時,即可引用鄉土:《南充縣志》中關于唐代時果州人謝自然“白日飛升”這一歷史傳說的記載。讓學生回憶曾經到西山風景區見過的與道教有關的古跡,說明道教在唐代的發展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并要求學生做一次短途的探尋,到南充西山風景區尋找謝自然飛升的仙臺。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本土的了解,更可以親身參與,感悟歷史與現實的連接,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歷史就在身邊。
三、鄉土歷史教育易于向學生展現德育的榜樣
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內容。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改變過去那種口號式教育,把德育以貼近學生生活的形式展現出來,這就得益于鄉土教材的優勢。鄉土教材中不僅有典型的歷史史實,而且這些歷史的痕跡就在學生周圍。如講到中國的改革開放一課時,就可以借用從廣安走出去的偉人的豐功偉績加深學生對改革開放的理解。在鄉土教材中,簡單介紹鄧小平從小刻苦學習,并在家鄉開展過反日斗爭,后來留學法國,并一直從事革命活動,從而成為中國革命道路中的卓越領導人,并成長為第二代領導核心,設計了改革開放。通過這樣的鄉土教材進行教學活動,學生感悟到中國革命的成功是無數共產黨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共產黨人為建設好社會主義中國而進行的探索。學生從從家鄉走出去的偉人身上受到教育和鼓舞,樹立發揚革命光榮傳統的精神,從而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就如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家加里寧所說: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家鄉開始的。
四、鄉土歷史教材易于讓學生深刻認識鄉土文化
杜甫有詩云:月是故鄉明。每一個人對家鄉都懷有美好的感情,從每個人小時起,就經常被問及:你姓什么?哪里人?……這正說明了家庭及社會對孩子的家鄉觀念的培養很早就開始了。進入學校以后,學校更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家鄉觀念,并把這種觀念擴大化,進而把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上升為對祖國的熱愛、對中華民族的熱愛。這些觀念的培養,更主要從精神文化方面進行,使學生從熱愛文化的角度形成一種強有力的凝聚力。如在講三國鼎立一課時,就可以引用鄉土教材:南充的三國文化遺跡,讓同學們回憶曾參觀的位于嘉陵區玉屏公園內的陳壽故居——萬卷樓,并簡單介紹陳壽的經歷和人品。把歷史著作《三國志》與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作比較,引導學生客觀看待歷史文獻與文學作品間的關系。在給學生開設選修課時,也可以加入鄉土教材中的特色文化,如南充地區富有特色的以川北涼粉為主的飲食文化,可介紹川北涼粉產生的時間及有關制作材料,并要求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從飲食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看川北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以閬中為中心的川北民居文化,可帶領學生前往參觀,簡單介紹閬中的歷史,可讓學生自主選題,進行初步調查。并以小調查報告的形式展示學生的調查成果,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開發鄉土教材,更形象生動地展現我們生活的環境,能夠加深學生對家鄉的認識,增強學生對家鄉的感情。
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條基本要求。我們要把書本與鄉土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講述,立足現實,貼近現實,從具體史實出發,借助學生對家鄉歷史的了解,使其深刻理解歷史的現實意義,并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培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要運用鄉土歷史教學為學生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從自己的立足點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看待歷史的影響,并對一些具有爭議的歷史史實發表見解,把歷史教育的優越性充分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