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章
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在高中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
一、分層次教學問題的提出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高中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部分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弱,接受能力較差,對學習缺乏信心和目標,存在自暴自棄、厭學等現象,有的學生甚至想放棄學業,這勢必對高中階段的教學和管理帶來負面影響。另外,高中教學中還存在課堂效率低、教學方法陳舊的現象,教師在教學中又常常忽視初、高中教材內容的銜接問題,易造成高中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困難。如果在高中教學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差異,必然不能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此,我校提出了“以人為本,尊重差異,努力打造無淘汰教育”的辦學理念,在普通高中教育教學中大膽進行了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的教改實驗。
二、分層次教學在教學環節中的實施
1.把學生分層次。分層次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調查摸底,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并按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理解能力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自信心,學習有困難的學生;B層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C層是學習習慣良好,自學能力強,成績拔尖的學生。各層次的學生要合理搭配,在班級內建立學習合作小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心中有數,要明確哪些是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 但不宜向學生公開。
2.分層次設置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分組后,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A層學生能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識,能基本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B層學生能較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獨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C層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提高能力,具有創造性。老師在備課時必須考慮如何把它們體現出來,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分層次教學落到實處。
3.分層次設置問題。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活動,調動雙邊的積極性是完成分層次教學的關鍵所在。要精心設置問題,注意把握層次性,設置問題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做到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保證A層“吃得了”,B層“吃得好”,C層“吃得飽”。
4.分層次設置作業。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不能“一刀切”,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課后作業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A層是基礎性作業(必做題),B層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選做題),C層是基礎性作業和有一定靈活、綜合性的題目(綜合題)。布置作業要精心安排,使一般學生能在半小時內完成。分層次布置作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可以減少抄襲作業現象的發生,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分層次輔導。輔導有課內和課外之分。課內,教師上課堅決杜絕“滿堂灌、一言堂”,要留出學生自己可支配的時間,鼓勵學生質疑,教師采取個別輔導、釋疑的方式,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當堂解決問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實現堂堂清;課外,教師要做好培優補差的輔導工作,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給中等生補差,為優秀生舉辦競賽講座。
6.分層次、多元化評價考核。我校對學生的評價進行了改革,一改過去只憑考試的評價手段,現在,不論在學習和生活上,就連興趣和特長等方面有突出表現的都可以得到肯定、鼓勵、表揚。學校設立了“三兵”(學習標兵、紀律標兵、進步標兵),“三星”(文明之星、環保之星、才藝之星)等不同的獎項,定期進行評選表彰。學校成立評審團由學生參與進行評定,學生先自薦,然后以班級為單位推薦到學校評審團,對學困生多采用表揚評價,尋找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進步;對中等生采用激勵性評價,既點出不足又指出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秀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這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每次考試也實行分層次考試,試題的內容、難度和題量都有所不同。考試后分層次對學生進行表彰,高度關注學生的發展進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獲獎的機會。總之,我們認為成功的標準不止一個,成功的途徑有多條,對學生的評價也應是多元化、多層次的。
實踐證明,分層次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師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求實、創新的工作作風。最后應當指出:分層次教學不是分等級教學而是因材施教,不是歧視而是尊重,不是放棄而是推進,不是違背教育的公平性而是體現教育的選擇性。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既面向全體,又注重個性差異,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是切實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