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納新
實施新課程之后,我們地理學科的課時量比原來減少了三分之一。再加上長期以來,人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地理是“副科”,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對其不夠重視。面對地理課上一個個無精打采的學生,我們有責任使他們“動”起來,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此,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改革原來的教學模式,在提高課堂效率上下工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合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打造高效課堂。
一、備課要充分
所謂備課要充分,就是要盡可能廣泛地參考有關資料,盡可能深入地理解教材內容,盡可能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盡可能全面地設想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備課過程中,教師除了根據課標來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熟練掌握教材的內容,典型例題自己要先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總之,目標的定位非常重要,難易要適中,要面向全體學生,盡可能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均等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不能讓學生喪失信心。
二、先聲奪人,激發興趣
一節課的“開場白”如何,對課堂效果的好壞至關重要。為此,我非常注意新課導入這一環節。例如講《中國的民族》一節時,因為學生大多會唱《愛我中華》這首歌,我就干脆領著學生一塊兒唱,立刻把學生從松散的學習狀態中喚醒,把學習的興奮點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又如講《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時,首先播放“香港——別來無恙”這一影像作品,同學們欣賞著美妙的音樂,觀看著動人的畫面,傾聽著深情的解說詞,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三、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中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時期,再好的教學形式如果重復太多,學生也會感到厭煩。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不斷改變教學形式。我主要采用三種教學手段:一是實物展示。例如講到《地球和地球儀》時,我通過具體的模型展示,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感性認知,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種做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二是邊講邊畫。例如講到“黃河”時,我從黃河的發源地畫起,一直畫到入海口處,先畫干流,再畫支流,把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分別標示出來,使學生了解上、中、下游的劃分,主要支流的位置,注入的海洋,還特別點出中游主要流經黃土高原,進而講解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那么,如何來治理“地上河”呢?學生很容易就會想到治理黃河的關鍵所在——治理泥沙,由此引入對黃土高原環境的保護。這種方法使學生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并用、印象深刻、便于記憶。三是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應用日益廣泛,越來越顯示出傳統教育方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例如“我國的鐵路干線”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在課件演示時,我用鼠標輕輕一點,鐵路干線名稱、起始點就依次顯示出來,接下來我提問學生:主要的鐵路樞紐分別處在哪些鐵路線的交點上?我一面講一面教學生如何操作,學生們立刻興趣盎然地動起手來。
四、選擇合適的教法
我平時注意收集先進的教學方法,通過比較,我認為洋思中學的學習模式很值得借鑒。我給自己提了要求:地理課盡量當堂完成目標任務,不加重學生負擔,不給學生布置課下作業。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方法。先學,是在教學前,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后教,是指在先學的基礎上就存在的問題師生共同探究、共同學習,學生的活動通常有預習、展示、反饋三個重要環節。在這三個環節中,教師要學會放手,課堂上要做到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講。教師怎樣知道學生會不會?可以提問中等偏下程度的學生,只要這些學生會了,自然就不用多講了。對于大多數學生不會的問題可組織小組討論,需要教師解決的是那些共性、有規律的疑難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數量的訓練,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課堂所學重點、難點的理解。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師應布置不同的練習內容,力求讓優秀生“吃得飽”,中等生和學困生“吃得了”,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此一來,既強化鞏固了重點內容,又不至于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學習效率肯定會大大提高。
(本欄責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