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是一種人聲特點與多聲部音樂相結合的歌唱藝術,它是一種集體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合唱以其獨特的審美活動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參與者的思想觀念,在培養參與者共同協作的集體主義思想方面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蘇聯教育家克魯斯卡婭曾說:“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也要求:“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和合作能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合唱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引起國家教育部、地方各級教育部門和各中小學校的高度重視。但是目前中小學校音樂教師有限的合唱與合唱指揮知識,直接制約和影響了中小學合唱課程開設的進程及合唱活動舉辦的專業水準,使目前中小學合唱教學舉步維艱。
2011年5月中旬,十堰市教委舉辦了“十堰市中小學音樂教師合唱與合唱指揮培訓班”,共匯集了150多名中小學教學一線的音樂教師。我作為專家教師也列入授課教師行列,我們講授的合唱與合唱指揮知識受到了老師們的熱烈歡迎。其實我們講授的知識只是合唱與合唱指揮的一些基本知識點,以及它們排練和演出的一般規律、基本技能、技法等。但中小學老師普遍反映是:對合唱與合唱指揮的基本知識點似是而非,對合唱指揮的基本技能、技法似懂非懂。另外,今年恰逢建黨九十周年大慶,各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都組建了合唱團參加了慶祝活動,合唱指揮多半由各中小學音樂教師擔任,演出集中反映了他們對合唱與合唱指揮知識的極度缺乏。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合唱曲目的選擇——沒有多聲部的概念。演出的曲目多半是一個聲部的大齊唱。曲目處理還是革命年代的“高、亮、響”,而不是現代合唱追求的“輕、柔、美、高”。合唱指揮存在的問題就更嚴重了,在他們的概念里指揮就是打拍子,而且還存在打反拍子(強迫和弱排打反)、打錯拍子(如2/4與4/4同等)、抖肩、晃腰、腰彎弓腳、一指禪(一根指頭指揮)、掄大錘(指揮的手勢能摔到屁股后面去)、摸魚(兩手手指叉開,在胸前來回晃動)等等,不勝枚舉。由此可見,我們中小學音樂教師合唱與合唱指揮素質的提高刻不容緩。正因為此,目前絕大多數的中小學并沒有開設真正意義上的合唱課。
造成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合唱與合唱指揮知識極度缺乏的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第一,主觀原因——對合唱與合唱指揮知識的認識存在誤區。
“合唱=齊唱”。這是受群眾歌曲演唱形式的影響。群眾歌曲是我國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五四”以來數以萬計的群眾歌曲反映了每個時期人們的心里狀態,生活情趣、理想和愿望,在在不同的年代都能表現出豪情滿懷、群起激蕩,有很強的生命力。它的演出形式是單一的齊唱。媒體的宣傳與報道將“齊唱=合唱”的觀念先入為主的輸入人們的觀念。再加上目前中小學音樂教師很多是中等師范院校畢業的,他們根本就沒有經過正規的合唱教育。即使是高師畢業的中小學音樂老師,由于高師并沒有開設合唱與合唱指揮主修方向,他們也沒有形成系統的合唱與合唱指揮知識。所有這些都為知識誤區的形成埋下了隱患。
“合唱指揮=打拍子”。他們這個打拍子好比跳交誼舞,只需要卡著拍點走就行了,沒有力度、速度、情感變化的提示,沒有聲部中間進入的預示,也沒有明確的起拍、收拍、氣口的提示,更無法體現藝術的二度創作。所以,常常出現合唱與合唱指揮兩張皮的怪現象:合唱隊員根本就不看指揮,也根本就不用看指揮,拍點誰不會卡,這就將指揮擺在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地位。而實際上合唱指揮在合唱隊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和不可替代的,他不僅是合唱團的組織者、領導者,更是藝術的指導者。合唱指揮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合唱隊的專業水平,俗話說“沒有不好的合唱團,只有不好的指揮”。
第二,客觀原因——教育體制和再教育培養機制的局限。1.學校教育機制的局限:為中小學培養音樂教師的高等師范院校,由于擴招,在校學生人數成倍增長,合唱課成了“排練課”,合唱指揮課成了“形體課”。實訓和實踐課太少或者根本沒有,這必定會引起學生對專業知識“消化不良”和“吃夾生飯”等現象。2.中小學音樂教師再教育機制、即社會培養機制的局限。這種培養機構主要是至各級教委、教育局舉辦的短期培訓班;各級合唱協會舉辦的合唱與合唱指揮“集訓班”、“大師班”;各級高校開辦的函授班等。但這些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人員多、時間短、任務重,所以最后取得的效果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針對目前中小學音樂教師合唱與合唱指揮知識極度缺乏的現狀,提出以下解決的辦法和途徑:
第一,近年來中國合唱節、中國國際合唱節、“青歌賽”與“紅歌會”打合唱比賽的成功舉辦,各大媒體的大力宣傳,為人們,特別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建立正確的合唱與合唱指揮觀念提供了大量耳聞目染的機會。這些都有利于我們從事音樂教育的中小學一線的教師從“合唱=齊唱”、“指揮=打拍子”觀念的至酷中解脫出來,走入多聲部與人聲結合的合唱藝術殿堂。
第二,高師教育機制的調整。合唱與合唱指揮課程在高師音樂課程設置中是一種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的一門理論實踐課程,它要求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專業的聲樂技能;嫻熟的鋼琴技法;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還需要相關的史類、力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的支撐;此外指揮者還應具有領導者的魄力、運動員的毅力和人民教師的耐力。高師音樂院校目前開設聲樂、鋼琴、舞蹈等主修方向,根據目前中小學音樂教師合唱與合唱指揮技能的缺乏和社會對合唱與合唱指揮人才的迫切需求,高師院校應該考慮增設合唱與合唱指揮主修方向。高師合唱與合唱指揮教師角色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轉換,由“教書匠”、“主宰者”,轉為“設計師”、“組織者”、”合作者”,增加藝術實踐課程比例。
第三,各級社會培訓機構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合唱與合唱指揮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活動應該保質保量的定期舉行,且時間最好在半個月以上。這樣在知識講座結束以后,有時間組織老師們組建若干個合唱隊,親自參與排練與演出,將專家們講解的專業知識“現學現用”、“活學活用”,由理論到實踐,得到真正的提高。
總之,中小學音樂教師合唱與合唱指揮知識體系的建構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它不可能一朝一夕取得顯著的成效,這就需要我們各級專業人員群策群力,為中小學合唱課堂早日走向正規化、專業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該文系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研項目(2011B14)
【參考文獻】
[1]潘乃憲.聲樂探索[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秋里.合唱指揮與合唱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文思隆.合唱與合唱指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潘乃憲.聲樂實用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許鳳蓉,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