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根據資料考證,基督教首次傳入中國,是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由聶斯脫利派教士,敘利亞人阿羅本等經波斯傳到都城長安,當時被稱為景教,在中國延續大約200多年,直至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朝廷下令禁止佛教,波及景教,有教士2000余人被逐,致使景教在中原停止傳播,但在邊遠地區仍有活動。到了公元13世紀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末年,中國和羅馬教廷正式建立了聯系,從此基督教中的分支天主教獲準在京城傳教,基督教第二次傳入中國。至14世紀初,已達江浙、福建、新疆和今內蒙古五原等地。公元16世紀,明代基督教第三次傳入中國,它是由西班牙籍天主教耶穌會士沙勿略從1540年開始東行轉到中國廣東沿海一帶,但并未獲準進入內地傳教。到了1653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得到明朝兩廣總督的同意,進入廣東肇慶,才正式開始了基督教在中國大陸的第三次傳教。
二、基督教音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基督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又是音樂性極強的宗教,其音樂生活從古至今比世界上任何宗教都更為密切和普及,一方面表現為基督教依賴音樂的特殊性,以此來求得傳播與發展。基督教在布道的時候,常常通過贊美詩的形式,將許多深奧、抽象的教義和宗教思想,轉化為都能被廣大普通民眾領受的通俗易懂的道理。并通過教堂音樂的渲染,使宗教特有的神圣、肅穆的性質凸現出來。另一方面基督教與音樂文化的融合關系,對音樂藝術的發展也起著推動作用,并影響著音樂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基督教進入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音樂作為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之而來,并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沖擊和影響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音樂文化形態,加上20 世紀以來新文化運動的推波助瀾,對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形成了廣泛影響。
教堂音樂是基督教特有的音樂形式。唱贊美詩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基督教會音樂活動。到中國來的第一批天主教傳教士,他們帶來的是格里高利圣詠。而19世紀基督教的傳教士們帶來了眾贊歌。一時間西方各國的教會紛紛派出傳教士來華,當時各教會使用的贊美詩成了西方音樂在中國傳播的主要載體,同時也將西方近代音樂文明的成果帶到了中國。中國人最初通過學習這些贊美詩,學得了多種譜式和西方樂理。民族音樂的傳統格局被打破,出現了音樂多元化發展的格局,我國沿用千年的工尺譜記譜法,被現代廣泛通用的五線譜和簡譜所取代。尤其是教會學校這種新型的教育興起,使得以西方音樂教育體制為模式的音樂教育初見端倪。當西方音樂的教育制度被付諸實施時,西方音樂的傳播范圍從以教堂為主走向了廣闊的社會。
教會學校促進中國音樂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為今后中國音樂教育的興起培養了一大批音樂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們中間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從師過傳教士學習鋼琴。這些音樂家們對中國近代的音樂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推動了中國音樂教育向前發展的進程。
三、音樂院校大學生與基督教
大學生信仰宗教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社會原因、學校因素、家庭環境、大學生主觀認識上的錯位及宗教在新時期呈現出的新特點等方面都可能促使大學生信仰宗教。研究顯示,因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機構、機制還不夠完善,大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又較弱,為了宣泄情緒,尋求保護,部分大學生選擇了宗教作為避風港。饒夏微、黃玉釵認為,傳統教育使得大學生對宗教信仰有一種心理定勢,愚昧落后、精神鴉片等詞幾乎成了宗教的代言詞;而身邊信教同學或老師的友好態度及對宗教信仰的熱忱卻與傳統教育儼然對立。這種前后的心理反差易使大學生對宗教產生獵奇心理,他們很可能會在信徒的帶領下參加一些宗教活動,并在活動中仔細觀察體會宗教思想的新穎性、崇拜儀式的神圣感、信徒的虔誠度等,從而大大刺激其參加宗教活動的欲望,乃至皈依宗教。
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認為上帝確實存在。但是他們一開始并不知道哪一個才真正是自己所追求的“真神”。如前所述,音樂院校的大學生由于其專業特點,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基督教音樂,如若基督教福音來到他們面前時,或者當他們在諸多宗教中“發現”基督教才是他們真正所追求的真理時, 他們就可能皈依上帝。
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基督教
作為英語教師,在教學當中或多或少地會接觸到有關基督教的內容。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會滲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中,導致各民族語言表達形式的不同。英語教師在介紹文化背景時,時常會提到大多數西方人所信仰的基督教。在講解英文文章時,經常會遇到與基督教有關的習語。“宗教信仰的不同使習語更具自己的特點”。在中國有大量的習語與佛教和道教有關。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人們多數信仰基督教,所以他們有以下的習語表達: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下地獄等。
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必須了解講英語國家的文化,否則就不能真正讀懂某些英文文章。例如: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中有這樣一篇課文:《給人以自由者》。要講解這篇文章就必須讓學生了解一些基督教的知識,否則學生就不清楚文章中所言為何物。這篇文章中有一些明顯帶有基督教色彩的術語,如:循道宗牧師、圣經、貴格會教徒等。還有圣經故事中提到的人物和地點,如帶領猶太人民擺脫埃及奴隸制的摩西、基督教圣地伯利恒等。這篇文章講述了三個關于美國“地下鐵路”和早期黑人民權運動的故事。三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自己對基督的信仰驅使下,通過“地下鐵路”把很多黑人奴隸從南方運送到北方自由的土地上。這些“地下鐵路的乘務員”抱定信仰、甘于奉獻,為他人、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背景知識的講解簡單介紹一下基督教的起源與傳播。這樣教師在教授語言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基督教、正確審視基督教,以達到基督教在社會中趨利避害、弘正抑負的理想效果。同時還應使學生意識到: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其存在有復雜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
五、結語
如今在全球性的文化中,沒有一個民族的文化思想可以保持“獨語”狀態,任何一種音樂文化都不可能在自己原有的封閉中發展。基督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一方面是西方列強在文化上的侵入;另一方面卻也起到了開啟文化之窗的作用,使中國人從此得以窺見域外世界的新鮮圖景。在充滿激烈競爭和挑戰的信息時代,宗教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董煥玲,中國音樂學院社科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