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A制”的產生是語言接觸的結果
“AA制”是字母加意譯形成的外來詞,由字母“AA”后外加一個表示義類的漢語語素“制”構成,這是不同民族在交往過程中把方語言的詞吸收到本族語言中來的結果。朱永鍇與林倫倫主編的《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中認為“AA制”是“英語AA form半音半譯借詞”。劉涌泉對在《字母詞詞典》中對“AA制”的解釋為:“合伙消費而各付各的錢。”用英語表達就是Lets go fifty-fifty或者Lets go Dutch。
“AA制”是舶來品,普遍的說法是AA制源于荷蘭。有人認為“AA”是英文“Algebraic Average”的縮寫。16-17世紀時的荷蘭和威尼斯,是海上商品貿易和早期資源共享本主義的發跡之地。終日奔波的意大利、荷蘭商人們已衍生出聚時交流信息、散時各付資費的習俗來。因為商人的流動性很強,一個人請別人的客,被請的人說不定這輩子再也碰不到了,為了大家不吃虧,彼此分攤便是最好的選擇了。而荷蘭人因其精明、凡事都要分清楚,逐漸形成了let's go dutch(讓我們做荷蘭人)的俗語。而幽默的美國人將這句話引申成為“AA制”,“AA”即字母“Algebraic Average”的縮寫,意思是“代數平均”,即按人頭平分賬單的意思。
而北京師范大學的亓華教授經過對英、美、日等國留學生母語中“AA制”說法的探究,認為“AA制”不是一個原裝的西文字母詞,而是產自香港地區。“‘AA制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香港流行起來的詞語……香港人英文‘each、each兩次連續聽起來類似‘AA制的讀音,字母“AA”就由香港人“each、each”的讀音簡化而來。”
雖然學術界對“AA制”的由來沒有統一的認識,但是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種表示分攤付費的“AA制”并不是我國的固有詞匯,是外來詞中的一份子,通過語言的接觸傳入中國,也將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帶入了中國。
二、“AA制”對傳統消費觀的影響
“AA制”經過了語言接觸以字母詞的形式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西方生活圈子的一種分攤付費的消費觀,直接對我們的消費觀產生影響。從注重禮尚往來的請客制到“AA制”,語言顯示了強大的力量。飯后的一句“還是AA吧”,解決了傳統注重禮數搶著付賬推推搡搡的窘境。在中國,一伙人聚到一起吃飯,通常由一個人買單,被請的人日后也會請他,大家輪著來。如果熱熱鬧鬧的一大桌子人,酣飲甚歡,最后結賬時卻各掏一點“湊份子”,就被看作是見外客氣、不懂道理或是摳門吝嗇、不懂人情,把整個聚餐的氣氛全都搞壞了。
經濟學家常用“流動性”的概念來回答“中國人為什么愛請客”這個問題。歷史上的中國社會以農業文明為特性,人的流動性較差,因此,一個人請客買單時,完全可以預期到被請的人日后也會請他,大家輪著來就是了,時間一長,誰都不吃虧。而在西方,人的流動性很強,一個人請別人的客,被請的人說不定這輩子再也碰不到了,為了大家都不吃虧,彼此分攤便是最好的選擇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請客吃飯和洋人在實質上并無不同:西方是一次性的AA制,而中國人是拉長了時間、分次性的AA制。
“AA制”的傳入使大家對傳統消費觀產生了反思。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出求學務工人員與日俱增,中國人的流動性也大大的增強了。再加上市場經濟制度下人們金錢觀的改變,傳統的請客制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許多人選擇AA制,明確提出不能因為錢傷感情,尤其是在大學生之間,由于沒有自己的收入,又處于一個愛玩愛鬧的年齡,“AA制”成為了最佳選擇。這樣不但可以多交朋友,進行娛樂活動,又可以減少經濟負擔,減少摩擦。可見,“AA制”已成為現代人講究人際和公平節省的最好途徑,選擇平均分攤的成為了一種日漸興起的新型消費觀。
三、“AA制”對傳統價值觀的影響
語言和文化價值觀密不可分。美洲語言人文主義的一個標志性的成果,是以語言學和人類學家愛德華·薩皮爾和他的學生本杰明·沃爾夫的名字命名的理論——“薩皮爾-沃爾夫假說”。這個假說認為語言決定了人類認知和文化的相對性。
作為外來字母詞,“AA制”雖然不能投射出英語世界的整個價值觀,但是從它承載的文化,對西方價值觀我們還是可窺一斑。“AA制”折射出了西方與我國群體價值觀不同的追求個人獨立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逐漸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首先,“AA制”所代表的個人獨立走進了現代婚姻生活,越來越多的夫妻選擇“AA制”婚姻。
在北京、上海等白領云集的都市,高收入和個性消費使得家庭AA制風行和發展。一項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城市進行的相關調查表明,46.9%的青年被訪者贊同“夫妻開銷應該實行AA制”,其中上海的比例高達51%.理財專家建議,合理運用AA制不僅能讓家庭成員充分享受到自由支配財務的樂趣,同時也能保證更為合理儲蓄和安全投資。
“你的錢只是你的,你名下的財產只是你的,你工資表上名字與錢和我無關。”與傳統共同財產制下的“經濟共同體”相比,在夫妻“AA”制,雙方各自是完全的“經濟獨立體”。各自財產歸各自所有,各花各的錢,你給我買東西,我得給你錢。一起花錢時,按約定比例出錢,同時署雙方名字,大多數情況下是各出一半。只署一方的名字,肯定是一方100%出了錢,如果一個人名字下的財產屬于雙方共有的,那就和“共同財產制”沒有區別了。夫妻“AA”制的“代數平均” (Algebraic Average)不是數學上的絕對平均,是象征意義上的,確切的說是分開、分清,不扯皮。
其次,“AA制”使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熱衷排場、好面子逞大方”這一集體無意識現象開始進行反思。
傳統的請客制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中國人酷愛面子的風尚。大家爭破頭皮搶著付賬,可是負擔全部賬款的一方是否有足夠的實力來承擔高昂的賬單呢?有的人家境的確窘迫,但是為了講排場,還是要強顏歡笑裝出一副很高興的樣子包攬全部人的費用。很多時候,中國人的慷慨大方并不是心甘情愿完全自覺無所抱怨的,而是被無法抗拒的習慣和風俗硬逼出來的。講排場、愛面子,其實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現象,所謂集體無意識,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正因為有著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榮格認為,無意識有兩個層次:“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對此,他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島代表一些人的個體意識的覺醒部分;由于潮汐運動才露出來的水面下的陸地部分代表個體的個人無意識,所有的島最終以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無意識。”
一個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是很難被發現的,而字母詞“AA制”所代表的個體思想的傳入,恰恰使我們在對比中驀然發現我們民族的這種消極價值觀,使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開始新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劉庭華,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