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飛
摘 要:黨刊編輯的工作主要是編輯和采寫稿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當中多學習、 多實踐、 多思考。
關鍵詞:學習;實踐;思考
如何提高個人能力,筆者把提高工作能力的途徑歸結為“三多”:多學習,多實踐,多思考。
多學習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開展學習運動時指出:“我們隊伍里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他把學習比喻為“開鋪子”,如果存貨不多,取一點少一點,不久就要告罄,不進貨就要關門倒閉。可見,學習是何等重要。
學什么?作為黨刊編輯,筆者首先注重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其最新動態。這是提升黨刊編輯政治素質的需要,也是保證宣傳報道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需要。其次,筆者注重學習采編方面的專業知識。這是提高編輯業務素質必須做的。剛從學校出來時,感覺學校所學和實際工作還是有一定差距。于是,到書店和舊書攤上,搜羅了《編輯工作20講》等書籍來學習,感覺受益匪淺。再者,筆者注重拓寬知識面。工作之余,廣泛涉獵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不求精深,但求廣博。今年有一期《瞭望東方周刊》,把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合影,標注成了梁思成和林徽因,這種千不該萬不該的低級錯誤,原本很難出現。因為,只要責任編輯腦海中有四個人當中一個人的影像,就會意識到出問題了。這個意外發現,讓筆者更加認識到,“蜻蜓點水式學習”也能“采得百花釀成蜜”,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能幫我遠離低級失誤。
怎么學?筆者分為兩個層面:向外學和向內學。保持讀書習慣,不斷充實知識;翻閱國內知名期刊和兄弟黨刊,品味其編輯理念;在網站上找一些有水準的業務論文,提高對本職工作的認識,等等。這些都屬于向外學。較之向外學,向內學更有針對性,更切合工作實際。集團內各種刊物每期都交流,到手后,筆者都堅持翻閱。對好選題、好文章,仔細閱讀,體會編者、作者的思路。對和自己負責欄目內容相近的欄目,在人有我無時找差距,在人有我有時作對比,讓自己負責的欄目盡量完善。中華先鋒網開通后,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和黨建最新動態更方便了,在該網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點與亮點的內容時,也感受到了責任編輯關注熱點的意識。此外,向內學還要多向資深編輯請教。他們從業多年,在采編業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水平,一句指點,便能讓新手少走很多彎路。“最能抓住讀者的,是人物命運的轉化,要適當設置點兒懸念。”幾年前,一位資深編輯的這句話,就讓筆者在人物類稿件寫作上深受啟發。
多實踐理論能指導實踐,但不能直接轉化為能力。很多人都讀過《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但最終成為攝影名家的只有寥寥數人,他們都是在理論基礎上進行了長期、大量的實踐后,才獲得成功的。做編輯工作也是如此,只學習不實踐,就會眼高手低,難以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黨刊編輯的工作主要是編輯和采寫稿件,多實踐,就要從這兩方面入手。
筆者現在負責的欄目,文摘性較強。《看天下》和《文摘報》是比較成功的文摘刊物和報紙,在網上搜羅與它們相關的文章時,發現了“時效性”等提法,不由心中一亮:期刊雖不能具有日報那樣強的時效性,但可以通過跟住熱點,減少這方面的不足。時事類稿件自不必說,筆者在編輯文化類稿件時也盡量加強時效性。今年9月25日是魯迅誕辰130周年紀念日,筆者在9期和10期相關欄目選摘了兩篇與魯迅有關的文章,便是對時效性理念的踐行。
今年有機會采訪,寫了幾篇人物稿件。筆者現結合《“好人”王進文》一文,談談如何把平時積累的一些寫稿理念付諸實踐的。(1)有舍才有得,有的采訪內容再精彩,必要時也要舍棄。在采訪王進文時,他侃侃而談,講了不少人生經歷,如什么時候從山東來到本溪,如何在大家幫助下上學,等等。他聲情并茂,講得很精彩。但成文時,這些內容都要忍痛割愛,除了主題的考慮,再就是一般而言,履歷式的內容,如什么時候上學,畢業后到哪里工作,都比較死板、枯燥,硬作為文章的一部分,很容易敗壞讀者的閱讀情緒。(2)避免平鋪直敘,適當設置懸念。寫該文第一個小標題,筆者上來就給讀者拋了個問號:一個小偷,卻把抓自己入獄的警察視作最信任的大哥,這種轉變怎么發生的?盡量吸引讀者看下去。(3)少寫“全景”,多寫“細部”。這雖是人民日報原總編輯范敬宜對報社記者提出的要求,但筆者以為,對期刊寫作也適用。筆者寫王進文的事跡,每個小標題只寫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感覺把一件事寫透,效果會比泛泛寫幾件事更好。
多思考學而不思則罔,說的是,光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多年來,《新周刊》以其封面策劃而聞名于業界。有的策劃,確實很好看,厚達幾十頁,卻不覺得多。最近一期,以鄭淵潔為中心人物的策劃,便給人這種感覺。看完后,筆者問了幾個為什么:為什么鄭淵潔會成為這期策劃的中心人物?為什么那么多文章,讀起來卻不覺得散亂?兩個問題可用一個答案回答:關注中國教育模式。這樣看雜志腦子雖然累點兒,但比起看個熱鬧就算了,能多點兒收獲吧。
行而不思亦罔,這是筆者根據個人理解仿造的非名句,意思是,一味實踐但不坐下來總結得失,也會迷惑。就拿寫人物稿來說,筆者一直囿于“新華體”。時間久了,難免自問:總這么單調地寫,行不行?有的文章,假如換一種形式,會不會更好呢?比如,用日記體,通過改換人稱,增強敘述的親和力,等等。雖然還沒把這種思考化為行動,但對于筆者在閱讀他人文章時,增強對寫作形式的關注度,還是有些幫助的。
(作者單位:共產黨員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