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華
摘 要:青少年是社會未來的主人,是整個民族的希望,他們行為的良莠關系整個社會的前途。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世界各國所共有的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僅影響到青少年自己和家庭,而且也影響到整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如今“青少年犯罪”在世界范圍內已被列為吸毒販毒、環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我國處于經濟體制重大轉型時期,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十分突出,危害性逐年增大,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對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專家、學者以及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人員提出了很多有見地的辦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探索青少年犯罪現狀以及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現狀
中圖分類號:C91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211-02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含義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含義
違法是指具有一定主體資格的公民或組織由于主觀上的過錯所實施的,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依照法律應該追究的行為。其構成要素是:
(1)青少年違法必須是違反現行法律規定的行為,這種行為既可以是不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也可以是法律禁止的積極作為。在青少年違法行為中,常見的是小偷小摸、打架等。
(2)該行為必須是不同程度地侵犯了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行為,是被認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3)青少年違法必須是出于故意或過失,即主觀上有過錯。所謂故意是指青少年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帶來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過失是指應該預見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預見或己經預見只是輕信能避免卻未能避免,以至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同社會普通公民相比,青少年思想活躍,社會認知能力差,故意違法行為也較多。
犯罪,根據我國刑法第6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家財產或勞動群眾所有的財產、侵犯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法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一定義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犯罪,為劃分罪與非罪提供了總原則。
(二)青少年違法與犯罪的區別與聯系
青少年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兩者都是對社會有危害的行為;二是兩者都違反法律;三是違法與犯罪行為之間具有過度或轉化關系,某些違法行為如不及時加以糾正,任其繼續發展,危害性不斷加大,其性質就可能從量變到質變,最終演變成犯罪。兩者的區別主要是:一是社會危害程度不同。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比違法行為的危害性大。二是違反的法律不同。犯罪行為觸犯的是刑法,違法行為違反的不僅有刑法,還有民法、經濟法規、婚姻法、行政法等。三是法律后果不同。犯罪行為將受到刑法制裁,而違法行為是受到相應法律的制裁或懲罰。按常理說,青少年的行為,不僅不應當與違法聯系在一起,更不應該與犯罪相聯系。但是,由于違法和犯罪現象具有社會性的特征,而青少年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們總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社會,接觸社會,因此,個別青少年因為種種原因違法犯法,甚至觸犯刑律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
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放在全國大的背景看,盡管所占比例小,但絕對數量的增加卻不容忽視。綜合有關資料,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種類相對集中
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種類相對比較集中,絕大多數案件是侵犯財產、侵犯人身權利和性犯罪案件。侵財型案件在青少年違法犯罪中居于首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人類共性的一種表現,況且青少年正處于青春期的后期,各種物質利益需求比較旺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影響,部分青少年認為現在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金錢才是真的。他們花錢大手大腳,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費,一旦經濟吃緊,便將貪婪之手伸出來;有的青少年則見財起意,順手牽羊,不計后果;還有的因為家庭貧困,不能正確對待客觀存在的貧富差距,在心理上產生不平衡而導致其鋌而走險。青少年違法犯罪中,侵犯人身權利的案件占一定比例。這類案件主要表現為輕微人身傷害、一般傷害、重傷和故意殺人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故意傷害、殺人等惡性案件在高校時有發生。在校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9—23歲之間,生理上發育基本成熟,而社會心理卻不是很完善,他們大都年輕氣盛,自尊心強,情緒變換容易兩極分化,在行為上表現為易于沖動,個人控制能力差,而且哥們義氣重,容易因一些小事而大動干戈,如因排隊、參加體育比賽,尤其是飲酒后導致打架斗毆。
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也占一定比例。青少年中特別是大學生的生理發育已經成熟,對異性的追求已經到了比較強烈的年齡段。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對待性問題上,大學生普遍持開放態度。有的認為婚前同居是個人的私事,別人不便評價;還有的認為現在是開放年代,可以接受。另外,由于各種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有的大學生在婚戀問題上極不嚴肅,還有的因為心理不正常而實施性犯罪。
(二)青少年違法犯罪主體呈多樣化
當前在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中,違法犯罪主體己呈多樣化格局。從學歷層次上看,既有高學歷人才,也有社會閑散人員,這為我們的犯罪預防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從調查的情況看,大學生是青少年中的佼佼者,他們思想較為成熟,文化層次較高,處理問題比較冷靜,違法犯罪人數比例較社會青年要小,但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比例逐步增大,這個問題值得高校管理者的重視。從性別上看,違法犯罪主體不僅有男生,也有女生,且女大學生犯罪引人注目。近期女大學生犯罪的頻頻發生,大大提高了女性犯罪在大學生犯罪中的比例。
(三)青少年違法犯罪偶發因素多
青少年犯罪一般來說具有突發性、偶然性的特點。突發性之所以成為其特點,是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動機往往比較簡單,其目的單一,隨意性強,較少預謀,往往沒有經過事前的周密考慮和精心策劃,常常是受到某種因素誘發、刺激,或一時的感情沖動而突然犯罪。這種突發性行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沖動,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特性。偶然性指的是青少年的思想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少有敵視社會情緒,犯罪意志一般不強烈,受外界客觀條件影響大,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青少年違法犯罪趨勢
(一)違法犯罪團伙化趨勢
有資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中團伙或結幫作案較多。他們在一個自由結合的群體中,想法和行動會更多的得到認同和實現。這類糾合起來的群體一旦被不法分子操縱,極易形成一個具有嚴密組織形式、分工明確的團伙,成為一種帶黑社會性質的惡勢力,對社會的危害性極大。目前大學生違法犯罪中的團伙化趨向也比較明顯,這些團伙往往以老鄉會、同學會、學生社團為掩飾,甚至勾結社會閑雜人員組成嚴密的組織,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犯罪。北京市某區在查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結伙犯罪占比例之大,團伙犯罪由于參與人多,相互影響,作案時相互配合,因此多為惡性案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最大。
(二)高智能化趨勢更加明顯
高智能犯罪是指犯罪分子把自己學到或掌握的科學知識運用到其犯罪活動中的一種犯罪。這種犯罪與一般犯罪相比,其手法更隱蔽、更快捷、更狡猾,不大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一旦得逞,影響更惡劣,后果更可怕,罪惡更深重。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青少年掌握的高科技手段也隨之發展,這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的身上。雖然大學生是知識層次較高的優秀青年,其犯罪率是較低的,但是由于他們的智商相對較高,各學科的知識較為全面,因此,在他們的犯罪中,高智能犯罪比率就比較高。調查表明,大學生利用電腦、股票、偽造票據等進行作案的比較多。
(三)青少年在犯罪年齡上呈現低齡化趨勢
青少年犯罪年齡的提前,向低齡化發展是一個顯著的特點。目前,我國青少年犯罪的年齡比五六十年代提前了2—3歲,一般是10—12歲開始有劣跡,13—25歲是違法的高峰年齡期,15—18歲是犯罪的高峰年齡期。過了這個年齡期,就有所平緩。
(四)因心理異常而犯罪的案件仍占一定比例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場大變革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貧富差距拉大、家庭貧困、獨生子女的家庭背景以及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增大等等使有的青少年不能正確認識客觀存在的這些問題,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失衡,對他人對社會產生一定的不滿情緒,這種心理失衡達到一定程度,便很容易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比如以自我為中心、貪圖安逸享受、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為人生支柱的青少年,稍受一些委屈,心理便覺得無法承受,甚至孤注一擲。殺人放火、與社會為敵,甚至不惜用極端殘忍的手段毀人容貌,使人致殘,或不惜冒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險報復社會,這類惡性案件在青少年中時有發生,其嚴重和殘忍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青少年犯罪率不斷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場經濟帶來的急劇變遷和社會機制以及個人機制的弱化、學校弊端的影響、多元文化、不良媒體文化的影響以及人文主義的缺失。防范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基本對策在于必須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健全體制、改進作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法制建設以及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等各方面綜合。通過各種對策,切實保證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真正成為全社會的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1]陳顯榮.犯罪與社會對策—當代犯罪社會學[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9:176.
[2]馮樹梁.中外預防犯罪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406.
[3]馮建軍.主體道德教育與生活[J]. 教育研究,2010,(1):537.
[4]景志明,宋春宏.中外德育教育綜合比較[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22.[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