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付
繼“虎媽”蔡美兒的《虎媽戰歌》在美國引起轟動和熱烈討論之后,中國“狼爸”蕭百佑以20年“打”出三個北大學子的優異成績,再次吸引了國人眼球。與此同時,長春市“羊爸”崔福興,靠溫馨教育將四個兒女培養成為兩個博士一個碩士一個本科生,也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該當“狼爸”還是“羊爸”,一時成為社會公眾關注和討論的熱門話題。
一、造就輝煌:無論是“狼爸”還是“羊爸”,其教育方式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有人說,家庭是社會肌體的一個細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個學校就是家庭,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可以說,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成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時下對“狼爸”和“羊爸”家庭教育方式的關注和討論,其根本出發點就是探討如何更加科學地開展家庭教育,更好地促進孩子成才。
應該說,無論是“狼爸”還是“羊爸”,之所以能夠引起廣泛關注,主要依靠的資本還是有說服力的家教成績:“狼爸”蕭百佑高舉“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旗幟,四個兒女中三個進了北大,最小的女兒正在向中央音樂學院沖刺;“羊爸”崔福興于平實溫馨之中,將四個兒女培養成兩個博士一個碩士一個本科,也著實讓人羨慕眼熱。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狼爸”和“羊爸”家庭教育的方式大相徑庭,相去甚遠,但是從孩子成長這個結果來看又殊途同歸,很難說究竟哪一種方式更科學一些或者更符合中國家庭教育的實際。因此,當這兩種教育方式甫一成為完全對立的家庭教育話題,支持者和反對者便旗幟鮮明地分為了兩大陣營,并從各自的角度和理解出發,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前段時間江蘇教育電視臺節目錄制現場,發生了火藥味十足、言辭激烈的直接交鋒。
專家和公眾在對這兩種教育方式的成績和優點進行肯定的同時,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羊爸”式的溫馨教育,容易成為孩子成長的麻醉劑,不利于孩子選擇明確的目標并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狼爸”式棍棒教育,采用暴力的方式強迫孩子服從,是否會因為“奴性”教育而使其喪失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嚴刑酷罰”之下,孩子是否會因身心受到摧殘而喪失快樂童年,并對其人生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其實,這些擔心在某種程度上是多余的,因為,無論是“羊爸”還是“狼爸”,他們在強調自身教育方式特性的同時,也在著力強化著其他方面。比如“羊爸”崔福興,雖然對孩子很溫和,但他并沒有對孩子放任自流:每個孩子從小學到初中乃至高中,他都堅持跟孩子一起學習,孩子學什么他學什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孩子學習;再說“狼爸”蕭百佑,“打”固然是其宣稱的“亮點”,但這種“打”是建立在事先有規矩、自身率先垂范和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基礎之上的,孩子被“打”得心服口服,并且“打”主要發生在9歲之前,12歲之后主要用思想教育的方式,這與孩子認知水平和行為選擇能力的發展是相吻合的。可以說,“狼爸”和“羊爸”的教育方式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二、不可復制:“狼爸”和“羊爸”的教育方式,與其說是一種模式,不如說只是個案
“狼爸”“羊爸”的家庭教育取得了較大成功,其教育思想和方式無疑是值得思考和借鑒的,但應該指出的是:成功不可復制。他們的家教方法與其說是一種模式,倒不如說只是個案,因為在取得成功的背后,除了他們的艱辛努力,還有一系列因素在支撐著。
一是遺傳因素。“狼爸”蕭百佑當年參加高考取得了廣東省第八名的好成績,而“羊爸”崔福興畢業于東北大學,老伴袁阿姨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是醫學碩士。二是時間因素。“狼爸”蕭百佑早年為了家庭教育,幾乎放棄了工作,“一個副科長,就干了10年”,從商后他常年出差,他的教育理論的實行,全靠妻子黃天淑在家堅持。“羊爸”崔福興和老伴因為從事的是腦力勞動,下班后有充足的時間和孩子們坐在一起,或看自己的專業書籍,或和他們一起學習,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三是經濟因素。兩個家庭的家長均屬事業有成,經濟狀況都比較殷實,也有一定的社會關系,能夠保證孩子從小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一點也不容忽視。四是其他因素。這一點在“狼爸”蕭百佑身上尤為明顯,他的四個孩子都不在大陸出生但都在大陸接受教育,三個年長的孩子先后通過港澳臺全國聯考上了北大。這與大陸的普通高考相比,要求和難度無疑要低了很多,也是造就“一門三北大”奇跡的重要因素。
以上支撐“狼爸”和“羊爸”成功的四個因素,并不是我們每個家庭都能夠具備的,特別是“狼爸”蕭百佑利用自己香港居民的身份,用足了國家關于招收港澳臺地區及海外學生的政策,讓自己的孩子在競爭起跑線上已經占據了有利位置,這是我們大多數家庭所無法企及的。因此,他們的教育方式只能是具有借鑒意義的個案,而非能夠拿來直接復制的教育模式。
三、追根溯源:熱捧“狼爸”“羊爸”的背后,折射的是當前家庭教育的浮躁
既然“狼爸”和“羊爸”的家教方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為什么會引起極大關注和討論呢?觀察和思考國人熱捧“狼爸”“羊爸”家教方式的現象,除了要著眼于家教方式本身的優劣是非、功過成敗,更重要的是要深刻反思這種熱捧背后所折射出的當前家庭教育浮躁的問題。
當今社會,人口膨脹與資源減少相伴而生,生活改善與競爭加劇結伴而行。反映在家庭教育上,由于我國教育領域內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教育公平失衡等現象的存在,廣大家長對子女教育抱著更高的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極為強烈,這就使得整個社會日益變成一個“學歷社會”,家庭教育也日益變成“培智教育”。尤其是在廣大城市和鄉鎮,家庭教育的一切“培優”活動都緊緊圍繞“應試”和“升學”而展開。在此大背景下,無論是對“狼爸”家教還是“羊爸”家教的熱捧,折射出來的都是當今中國家庭教育的浮躁和廣大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焦慮。正如一位母親所言:現在的應試教育就像劇場散場一樣,人很多,順著走都可能被踩到,誰還敢逆行?誰也不想孩子是被踩到的那一個。因此,盡管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能夠被北大、清華等名校錄取的學生鳳毛麟角,但在“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影響裹脅下,眾多父母對各種校外的補習班、培優班趨之若鶩。其直接結果就是:孩子的成績看似有了提高,但書包和學習負擔越來越重,快樂和幸福越來越少。
這種家庭教育的浮躁帶來的危害是災難性的:眾多家長播下了“贏在起跑線上”的希望,卻收獲著“傷在起跑線上”的苦果。有關數據顯示:全國30%的中小學生認為考試次數過多;39%的三年級學生考前焦慮,八年級的這類學生更達到52%;31%的三年級學生睡眠時間少于8小時,八年級則高達77%。
另據報道,上海市2010年自殺的八個中學生中,除一人是受情感困惑外,其余七人均為學業負擔重或與父母關系緊張。可以肯定的是,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焦慮情緒、壓力感和不自信等負面情緒,正在影響著他們的健康和快樂成長,影響著他們對終身學習的向往。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如果這些問題不加快解決,不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堪憂,而且中華民族復興的未來也會蒙上陰影。
四、回歸本真:遵循教育的真諦,讓孩子快樂并健康地成長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兒童的個性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須盡可能不使其個性受到妨礙,同時又應當產生改變兒童的結果。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失敗,對孩子人格成長的負面影響更大。家庭教育是非常個性化的藝術,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家庭環境,應該有不同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只有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我們應該立足實際,以推進教育公平、更新教育理念和營造良好氛圍等為切入點,促使家庭教育向平實、理性發展,真正做到遵循教育真諦,讓孩子快樂并健康地成長。
首先,要著力推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在發展機會極不平等的社會里,弱勢家庭培養教育孩子的過程必然會受到包括經濟條件在內的諸多因素的限制,極有可能將孩子培養成新的弱勢群體成員,而“富二代”“窮二代”群體界限分明的結果,必然是社會群體的極度分裂,這是非常可怕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破除官僚化的教育體制,著力推進教育公平,有效消除因為受教育機會不均等而產生的情緒恐慌和浮躁,還家庭教育一份寧靜。其次,要著力更新教育理念。傳統的“學而優則仕”和“讀書改變命運”等理念有其合理性,但也有著較大的局限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在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怎么能苛求每一個孩子都朝著同一個方向、通過同一種模式走向成功呢?況且這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樹立“條條大路通羅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理念,根據孩子的天賦、興趣、愛好等,確定其成長的方向,并幫助他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最后,要著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成員的大力支持、幫助和督促,都離不開嚴明的紀律、嚴格的要求、溫馨的氛圍和溫暖的懷抱。“狼爸”揮舞雞毛撣的同時,也通過其他方式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愛;“羊爸”溫和平實的表象下面,每天的伴讀和時時的督促,又何嘗不是一種嚴格要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不管孩子確定什么樣的成長目標,家庭教育都要通過寬嚴相濟、恩威并施,引導和督促孩子們在快樂健康中成長成才。
有人說,關于家庭教育的問題,有多少個家庭就有多少個答案。完美的教育方式無疑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通過選取不同教育方式之長,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孩子成長。面對孩子,究竟是做“狼爸”好,還是做“羊爸”好?答案并不重要。做一個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有智慧的“好爸”才是至關重要的。
(責 編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