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久智
作文能力是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的表現。作文水平的高低不僅跟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有很大的關系,還重在一個興趣。學生一旦對寫作產生興趣,那么教學便會輕松得多。在我看來,增強學生寫作興趣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提供好的寫作素材,讓學生有東西可寫
初中生的寫作能力不是很強,如果給他們的寫作素材難度過高,那他們寫作起來就會比較吃力。時間久了,學生就會失去信心,進而對寫作失去興趣。因此,素材要適度而有創意,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
1.審明題意,選取材料。材料是為主題服務的。在選擇材料前,必須要明確文章的題材及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有些學生往往不舍得割舍材料,有用沒用一起上,這樣就會造成“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后果。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具體方法來培養學生概括、提煉的能力,如讓學生把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濃縮為一句簡短的話等。另外,還要引導學生注意選取典型材料,并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2.立意要深刻,創意要新穎。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首先就要看作者對生活是否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地,即學會思考,力圖做到立意深刻。其次,還要尋求一定的新穎性,即角度新、觀點新、構思新。
二、注重學生知識的積累
學生的知識量畢竟是有限的,如果不及時更新,那么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是平庸的。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辦法擴充學生的知識容量。
1.增加閱讀量。一個人的閱讀量對于他的寫作能力來說非常重要。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并把自己感興趣的詞句記錄下來,作為寫作資料。如在進行《我的媽媽》寫作練習時,學生就可以將在《我的母親》一課中積累到的詞語運用到寫作中。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多進行口頭表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表對于寫作技巧、表現手法等方面的意見。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的能力。
2.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豐富自身素養。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學習民族先進文化、優秀傳統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將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滲透于課文教學、識字教學之中,從而讓學生一點一滴地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豐富自己的心靈。
3.掌握記憶方法。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部分知識的獲取都要靠平時的積累。教師要提醒學生將學習時遇到的一些字詞的音、形、義隨時記到本上,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回顧、比較和歸納。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掌握很多零散的、不容易集中記憶的知識,語文能力、寫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4.對字詞的把握要放到具體語境中。我聽過很多課,有的教師一上課就檢查字詞,尤其是文言文,學生還沒有走進文本,就進行20分鐘的字詞大檢查,學生能會嗎?即使會,那也是機械記憶,效果很差。教師的作用應該是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開啟思維、獲得知識,從而形成能力。因而要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著重于整堂課的完整性,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不斷練習才能逐步提高,教師不能把任務布置下去以后就置之不理,只等著學生把文章交上來后批改了事。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是有章可循的,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1.抓好仿寫,幫助學生輕松通過入門關。模仿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其特點在于針對性強,能降低入門的難度。學生的模仿性很強,仿寫對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可訓練學生從仿寫句子、仿寫片段到仿寫全篇,讓學生從對范文的仿寫中掌握各種寫作方法和技巧。
2.巧設文題,注意貼近學生生活。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生活實際、心理特點和思想狀況都有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在具體的寫作訓練中,教師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作文內容,精心設計作文題目。
3.注意閱讀與作文的有機結合。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我要求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記下自己讀書的點滴心得。這樣可以使學生增加知識,開闊視野,提高閱讀能力及作文能力。
4.續寫文本“懸點”。高手寫文章往往不會和盤托出、不留余地,他們寫到高潮處,可能會戛然而止,留下一個懸念,給讀者去想象,這就是文章的“懸點”。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妨讓學生開動腦筋,反復體會文章的內涵,發揮想象和創見,來續一續文本的“懸點”,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的能力。
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興趣是關鍵。只要教師抓住這個關鍵點,那么,教學方面的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作文的老大難問題事實上是一個心理的關隘,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快樂地面對寫作、輕松地越過難關,逐漸領悟語文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