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西穩
初中思想政治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的實踐性,突破舊有的封閉、單一、機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上大膽革新,達到真正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我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思維,讓課堂成為一池活水。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情境化導入新課
導入設計要符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課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種多樣。
1.以多媒體演示導入
在講授《珍惜生命》這一課時,就現在初中生自尊心較強、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不太知道珍惜生命等問題,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殷雪梅老師為救幾名學生而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視頻材料。學生會從視頻材料中受到強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緒感染,產生“要珍惜生命”的認識。這樣的視頻導入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的設計,靈活運用詩朗誦、歌曲、電影片段等視頻導入,達到引人入勝、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
2.以故事導入
中學生都愛聽故事,教師可根據思想品德教材內容的特點和需要,選學生熟悉的或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故事片段講給他們聽,讓他們不知不覺進入到對新課的學習中。
3.以學生身邊的事例導入
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有利于調動學生對身邊人、事、物的關注。為此,導入時可設計引用身邊事例。如以身邊某貧困同學因學校及師生資助,最終得以返校讀書一事,引入《維護受教育權》一課。
4.以社會熱點導入
以社會熱點導入,能引起學生關注,為新知識學習做好心理準備。比如2009年召開人大會議前夕,電視上報道代表們深入走訪基層,集中民意,積極撰寫提案,反映人民心聲。我以此內容導入《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一課,學生聽得非常認真。
二、重視學生的主體性
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教,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實踐活動往往只限定在做練習、做作業這些環節上,而在其他教學環節,學生幾乎是無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實踐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樹立人本觀念,是我們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大問題。
人本觀念應用在教學中,就是各項教學活動都要把學生放在首位,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和途徑,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課堂組織管理的參與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從事學習,全身心地為實現課堂學習目標而努力。由此可見,人本觀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一切教學管理中解決好人的問題,即解決好人的思想、認識、情感以及知識、技能等問題。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應當大膽嘗試實踐教學,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努力喚醒、激勵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觀念。所謂主體參與,是指不僅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而且要看做教學過程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達到鍛煉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參與,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比如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親身經歷,談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然后發動同學們一起“會診”,結合課本尋找良方,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煩惱。課本上學到的法律知識能幫同學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諸如消費糾紛、維權等。同學們發現學習這門課很有用后,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有人認為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即可,實際上這是遠遠不夠的。俗話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嚴格來說,學生除了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掌握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我們應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主,努力抓好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把“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放在對學生的分層要求、分類提高上,把“導”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心理的疏導上,把“考”的重點放在對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啟發、引導學生把不同知識重新組合起來以解決問題;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分析問題,開拓思路,大膽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等。比如按照“八榮八恥”的行為準則,隨時注意自我約束和對自我不良行為進行矯正,規范自身言行,并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去分析、闡釋各種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