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強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代社會的主旋律,創建和諧教育是新時代迫切的呼喚。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情相通理相融,情不通理相悖,教育只有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下進行,才能確保教育任務的完成。
良好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它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約著學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響著教育過程,決定著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教育的前提。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師生關系的質量起著“催化劑”乃至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美國《優秀教師行為守則》中明確規定:對學生以誠相待,以禮相待,力爭公道;不得當眾發火,不得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學生丟臉;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如有偏差應敢于承認錯誤等。
一、構成良好師生關系的要素
愛心。教師要對學生懷有全心全意的愛,愛是寬容,意味著不僅能容納優秀學生的“稀奇古怪”,還要包容學困生的笨拙愚蠢。愛是尊重,愛是理解,愛是師生間心與心的交流。教育家魏書生曾這樣比喻:人心與人心之間像高山與高山之間一樣,你對著對方心靈的大山呼喚,我尊重你——那么對方心靈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對方的回音便是我理解你;你若喊我恨你——人家的回音能是我愛你嗎?沒有愛心的教育猶如沒有春風雨露的荒漠,那里的樹苗永遠長不成參天的大樹或茂密的森林。
耐心。耐心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寬容。耐心是一種持久的、永恒的力量。耐心,表現在課堂上是循循善誘的講解、由淺入深的啟發、誨人不倦的教導。表現在管理上是不嫌棄學生的頑皮淘氣,不厭煩學生的錯誤一犯再犯,不為班內的臟、亂、差而大動肝火。它能促進師生心與心的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從而產生良好的共鳴。耐心,表現在輔導上是不厭其煩的幫助,表現在家訪上是感人肺腑的說服,要打消家長的顧慮,爭取家長的支持,為學生掃除各方面的障礙,用真情幫助每一位學生。
細心。細致入微的觀察是師生關系的黏合劑。教師應洞察每一位學生的精神狀態與各方面的表現,及時有效地進行溝通,幫助緩解矛盾、消除隔閡。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喜怒哀樂溢于言表,外界不同程度的刺激都會使他們產生不同的反應。教師應能捕捉他們細微的表情變化,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法與手段,給予他們鼓勵、支持、寬容、理解,從而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創建良好師生關系的可行之策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課堂不應是教師的一言堂。我們要從“師講生聽”的單一課堂中走出來,多給學生“做一做、講一講、比一比、議一議”的機會,讓學生動起來,把課堂全面還給學生。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啟發、點撥,把握課堂的節奏,創設問題的情境,掌握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
2.運用幽默風趣的方法
魏書生老師明確地向自己提出“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的要求。為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地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收集相關的資料,使學生輕松愉快地領會知識的內涵,在談笑風生中受到啟迪,接受教誨。
3.重視表揚、激勵的評價手段
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表揚和激勵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維護,從而激發學生的信心,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學生一旦感受到教師很重視他、欣賞他、信任他,通常也就不想讓教師失望,師生關系進一步拉近,教育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4.利用家訪,加強溝通
教師平時要與學生多加溝通,了解學生中的矛盾、焦點,解除學生心中的困惑。要加強和家長誠摯的交流,讓家長更重視孩子的學習,糾正以往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預防和杜絕家庭虐待及家庭暴力的發生,從而保障孩子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一般來說,親切、耐心細致的家庭訪問和輔導,會讓學生和家長都感受到教師愛的暖流和氣息,學生的注意力和接受能力遠比課堂上更出色,既彌補了知識上的不足,又增進了師生間的友情。
總之,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中重要的因素。我們教育工作者只要用愛心去呵護,用耐心去培養,用細心去澆灌,就一定會開出絢麗多彩的教育之花。
(作者系鄭州市二七區鐵三官廟小學校長)
(本欄責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