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連
語文教學包括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兩部分。當前的語文教學最大的誤區是人為地將語文知識的傳授與寫作能力的培養割裂開來,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課本資源,使學生從課本上找到可以模仿的寫作范本。那么,怎樣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呢?在實踐中,我摸索到了一些方法。
一、直接從閱讀中拓展材料,將課文內容延伸
其實,這一點就是傳統教學中的擴寫。擴寫是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知識的再創造,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感悟課文,而且能夠使他們在寫作中自然模仿課文的寫作方法,在學習中學會寫作,又在寫作中學會學習。為使擴寫的內容感染別人,學生還必須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生活的積累融入習作。這樣,擴寫就不僅僅是訓練寫作能力,而是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從課文的細節入手,通過習作使深奧的課文生活化
對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年齡和經歷的原因,對有些文章的含義還理解不了。如果老師僅僅依照教學參考所提供的內容強加給學生的話,學習的效果肯定不能令人滿意。這時如果我們能夠從課文中找到寫作的契機,使學生在閱讀和生活的基礎上對課文來個再創造,就能極大地降低他們學習的難度,也能達到潛移默化地學習課文寫作方法的目的。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尤其是魯迅先生在寒冷的黃昏救助一位素不相識的車夫后,文章寫道:“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文中的描寫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魯迅先生對勞苦大眾的同情。但這種感情怎樣讓學生接受呢?我抓住“飽經風霜”一詞,拓展學生的想象。讓他們通過文中“經歷過許多的艱難困苦”這句話去想象車夫在生活中會遇到什么樣的艱難困苦;在困難面前,他會怎么想、怎么做;他生活的艱難,內心的痛苦表現在外表會是什么樣子等。同學們受到啟發,踴躍發言,想象車夫黝黑的皮膚、因生活的重壓過早駝了的背、枯樹枝般的手、手上厚厚的硬繭和一道道口子……通過自己對這位車夫的推測描繪,學生一下子理解了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又無力救助更多人的痛苦心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課文與語言的感悟也越來越深。
其實,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細節,只要教師用心設計,孩子們肯定能從閱讀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三、直接仿照課文的結構和內容學習寫作
教科書中所選的文章都是經過無數專家反復推敲過的,無論在思想內容還是在語言文字方面都堪稱典范。學生學習寫作當然不能舍棄現成的范本。我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從“總分總”到“分總、并列”,先仿寫段落,再仿寫篇章,使學生先從結構上掌握寫作的方法。比如,學習《一定要爭氣》一課,我引導同學們學習總分總的寫法,仿照“童第周更加發憤學習。每天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園的路燈下面讀外語……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上來了……”寫一段話,可以寫自己學習的情況,也可以寫其他內容,如《xx同學特別愛看書》《今天真冷》等。
四、將自己代入角色,改寫課文
在學生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我會引導他們寫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這更能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在寫作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運用文中的語言和寫作方法。這樣的練習可以使教材充分發揮作用。如學習完《凡卡》,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和他比童年,因為寫珍惜幸福生活的文章已經太多了,孩子們早已不愿再寫在他們看來很乏味的題材。我就引導大家開拓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寫《給凡卡的信》《圣誕節的祝福》等文章。同學們感到很新鮮,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如有的同學就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身份給凡卡寫信,告訴他生活中的不公平處處有,要堅強,要相信未來。想法令人驚嘆。
五、借助閱讀教學的契機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會寫作,學會做人
課本資源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語言文字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間,課文語言的精美和準確自不用說,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教育契機。怎樣使它最大限度地為我們所用,需要老師不斷去研究和探索。我們要合理地利用教材,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寫作,學會做人。
六、在比較中學習,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在感悟中學習不同的寫作方法
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各種各樣的媒體給了他們太多的信息。老師應利用一切機會,把其中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引進課堂,擴大他們的閱讀量。并通過對比學習不同的寫作方法,舉一反三,真正使寫作課豐富起來。
總之,閱讀教學如果能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就能將課內外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學到的東西很好地應用到實際中。這樣,就能使語文課真正起到為學生終生發展服務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