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露芳
新課程語文標準明確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它以更科學、更高遠的標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新課程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因素有哪些?語文課的活力來自何方?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語文課的活力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來自教師充滿激情的誘導與點撥
語文教師如何才能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讓語文課“活”起來呢?
首先,教師可以用飽含激情的導語去感染學生,以引起他們的心靈共鳴。例如,我在教《故鄉》一課時,作了如下的導語設計:“同學們,一部好的小說如同一面好的鏡子,映照著一個時代的世態和人生;一部好的小說還像長鳴的警鐘,震撼著每個讀者的思想與心靈。今天,讓我們從魯迅先生所著的《故鄉》這面明鏡中去透視舊時代人們的生活,去探究舊時代人們的命運吧。”這些飽含激情的話語引起了學生的思想共鳴,讓他們的心很快進入到文章中。
其次,教師可以用充滿激情的小結語讓學生感到余音繞梁、回味無窮。例如,在教完《紙船》一詩時,我作了如下小結:“凡是有泉水的地方,凡是有炊煙的地方,凡是有機器轟鳴的地方,就有人知道冰心的名字,就有人讀過冰心的著作,就有人了解冰心的心跡。在中國,冰心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在世界,冰心是個爭相傳頌的名字。讓我們走近冰心,用自己的心去貼近這顆偉大的水晶般純潔的心。”這樣的結語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最后,教師可以借助課文內容本身的情感力量去撥動學生的“情”弦。對那些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文章,我常采用“美讀”的方式,讀出感情,震撼學生的心靈。如《背影》《絕唱》《安塞腰鼓》《歲月,在黃土地上流過》……我用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帶領學生進入作品的情感世界。
二、來自師生想象力的激發與利用
第一,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對文章的想象進行發散和補充。比如,在講授郭沫若的詩《靜夜》時,我先作了如下引導:“夏日的星空,月光皎潔,繁星點點,深邃的天空中蘊藏著無數奧秘,也寄寓著數不清的遐想。仰望星空,星光燦爛,心馳神往,多少神奇的傳說和美妙的想象便悄然入腦。”然后,讓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閉目聆聽想象,把想象中看到的、書上未寫到的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并嘗試自己寫詩。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好詩、好句層出不窮。
第二,要創設一定的氛圍和情境,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比如,在學完《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讓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續寫結尾,并改編成劇本。學生的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一篇篇想象合理、結構迥異的續寫登上了我們學校的“優秀習作”欄,或同情小人物的悲哀,或諷刺那些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故事情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三、來自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學生的合作與探究
要讓語文課真正“活”起來,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組織,同時還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活起來。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第一,要構建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融洽的課堂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民主,使學生在一種平等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完成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我對學生的回答無論正確與否,都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真誠的幫助,我經常用商量、建議的口吻,如“誰愿意說”“哪位想來試試”,用參與性、朋友式的語言,如“我很榮幸,我的想法和你們不謀而合……”可以說,民主的教學氣氛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參與課堂教學的前提。
第二,相信學生的能力,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大膽放手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學生都有固定的合作小組,有組長,有記錄員。一旦有問題需要合作、探究,每個小組都開始行動起來,自主探究,合作互動。教師要相信學生、信任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方法傳給學生,把感悟留給學生。一句話,把發展的主動權放給學生,讓學生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落到實處。堅持“學生能做的事,老師堅決不做;學生自己能學會的知識,老師堅決不講”。
四、來自教師的不斷學習與長期實踐
現代教學理念和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提出的問題就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師要想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就得博覽群書。只有擁有了更多的知識,輔導學生才能得心應手。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要求教師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駕馭能力,否則課堂就會失控,合作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課堂教學將處于“散亂的活躍”狀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教師知識積累得多了,視野寬了,立足點高了,方能“高瞻遠矚”,既能宏觀指導,又能微觀解析,語文課才能真正達到游刃有余的“活”的境界。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