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大學生學習誠信缺失現象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已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當務之急。本文主要從現階段大學生學習失信的主要表現和原因入手,對加強高校誠信教育的重要意義及對策進行分析,試圖尋求一條符合時代發展的誠信教育之路。
關鍵詞:誠信缺失;誠信教育;大學生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既是每個公民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向前邁進的重要因素。“誠”即誠實做人,用心做事,是一種內在的道德信念。“信”即信守承諾,講信用,是一種言行一致的表現。因此,“誠實守信緊密關聯,誠實是守信的思想基礎,守信是誠實的外在表現”。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利益格局的調整、社會階層的分化極大地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在人們忙著追名逐利時,面對利益的巨大誘惑,失信行為便應運而生,且環境相對純凈的大學校園也未能擺脫“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的侵蝕。現階段大學生的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經濟失信、學習失信、生活失信、就業失信等方面,其中學習失信顯得尤為突出,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逃課行為、考試作弊、學術造假等學習誠信缺失現象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一、大學生學習失信的主要表現
(一)課堂學習失信
我國大學生在經歷了所謂的十二年寒窗苦讀之后,便開始了舒適安逸的大學生活。大學生逃課現象早已不足為奇,大學課堂中的遲到、早退現象更是屢見不鮮。據有關數據顯示,“在當前的大學生中,竟有高達82、1%的學生有過曠課或逃課的歷史記錄,其中偶爾曠課或逃課的學生有74、8%,還有7、3%的學生是經常曠課”。此外,一些大學生在課堂上目中無人、來去自由,玩手機、看小說、打瞌睡等現象也時有發生。大學生課堂學習誠信的缺失不僅是對授課老師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學習和人生不負責任的表現,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二)考試失信
當前我國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考試作弊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他們的作弊手段越來越巧妙,作弊工具越來越現代化,特別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和計算機二級考試中的作弊現象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據上海某所大學對在校學生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有60、4%的學生想過作弊,有39、1%的學生承認曾經有過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作弊行為,甚至有30%的學生作弊時十分坦然”。調查表明,該校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有過作弊傾向,有近五分之二的學生有過作弊行為,人數之多,令人瞠目。這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管理制度的原因,同時還不乏校外“助考集團”的推波助瀾。大學生的考試作弊行為不利于教學效果的真實體現,而且作弊習慣一旦形成,勢必會造成他們對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敷衍了事。
(三)學術失信
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中指出:“倡導學術誠信,鼓勵獨立思考,保障學術自由,弘揚科學精神”。]這個社會越是倡導什么,就越是缺乏什么。同樣是根據上海某所大學對該校在校學生進行的調查,其結果顯示,“有43、1%的大學生在寫作論文時會大量引用別人的資料,30、7%的學生拼湊現有論文或直接網絡等途徑剽竊別人的論文”。大學生學術失信行為是對自身創造才能的否定,是對大學精神的褻瀆,這種行為既不利于大學生創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養,同時還阻礙了創新型國家的發展道路。
二、現階段大學生學習失信的歸因分析
(一)受社會誠信缺失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在“錢權至上”、“速度第一”等不良思想的影響下,社會上出現了以次充好、制假售假、假學歷、假文憑等誠信缺失的不良現象,這種不講誠信的現象同樣也在大學校園中蔓延開來。
(二)學校誠信教育內容滯后,管理體制乏力
目前,高校的誠信教育仍以“灌輸”為主要模式,以“兩課”為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這種單一、陳舊的教育方式使得誠信教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并且,不少高校仍舊通過筆試的方式對學生的道德認知進行評價,這無異于將學生在道德上的知與行無情地割裂,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講誠信的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激勵,不講誠信的學生也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罰,這樣一來便助長了自律較差學生的不誠信行為。
(三)大學生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大學生的人生閱歷有限,難以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有合理、準確的定位。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豐富,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會隨著發生變化,因此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不穩定性,這導致其在遇到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的問題時就會搖擺不定、不知所措。其次,受到急功近利思想和浮躁心理的驅使,在面對利益的誘惑和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時,部分大學生選擇走捷徑,企圖花最少的精力獲取最大的利益。再次,不少大學生在走過了高考的“獨木橋”之后,來到環境相對寬松的大學校園里舒服的等待著畢業,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大學時光正是蓄積人生能量的黃金期。
三、高校誠信教育的意義
(一) 社會的需要,時代的呼喚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以增強誠信正義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群體的誠信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未來社會的誠信狀況,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有助于推動整個社會的誠信正義。
(二)誠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現實需要
高校的誠信教育旨在培養誠實守信、嚴謹篤學、健康向上的大學生,無真才實學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學生不僅敗壞了高校的學風、校風,而且難以想象他們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所建樹或是為社會的發展做出多大的貢獻。加強高校誠信教育既能豐富高校德育內容、弘揚大學精神,也能促進了高校的學風、校風建設,并且還能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三)誠信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既有助于培養他們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和樂觀向上的處世態度,而且有助于誠信友好的校園人際關系的,并最終達到塑造大學生健人格的目的。
(四)誠信教育是由誠信價值本身決定的
首先,誠信是個體道德的根本,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提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認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講誠信的人才會得到旁人的認可和社會的接納。其次,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契約經濟,良好的信譽是無形而巨大的資本,誠信是人們在市場經濟中最能夠立足、發展的必備要素”。
四、加強高校誠信教育的對策分析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充分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
首先,政府機構應加強誠信法制建設,以保障每個誠信公民的合法權益,嚴懲誠信缺失的不良行為。其次 ,構建誠信社區,提高居民誠信素養。社區可以通過專題講座、文化活動、法制宣傳等形式為居民營造一種濃厚的誠信氛圍。再次,大眾媒體應大力宣傳誠實守信的典型案例,增強優秀榜樣的正面影響作用,弘揚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
(二)高校應改進誠信教育方式,優化誠信教育內容,完善學校管理機制。
第一,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充分挖掘誠信教育資源,將誠信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各門課程的教學之中。教師既要注重科學知識的教授,也要注重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將德育灌輸與德育引導相結合,從而提高誠信教育的實效性。第二,開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促進教風、學風、校風建設,以達到凈化校園環境,營造誠信氛圍的目的。第三,為大學生建立誠信電子檔案,把對他們的誠信評價貫穿于大學學習和生活的始終,通過記錄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狀況,督促其誠實做人、潛心學習。
(三)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自身修養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只有大學生自己意識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做到嚴謹篤學才有可能提高大學誠信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學校在進行誠信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誠信價值與學生切身利益相結合。通過校園誠信主題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挖掘誠信內涵,使他們認識到誠實做事的過程就是誠信做人的體現,引導其把對誠信的認識內化為自身的誠信信念,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誠信素養和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欒宏.簡化高校的誠信教育[J].價值工程2011(20).
[2]趙茜,陳利.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之原因探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2).
[3][5]衛靜芬,侯學標.大學生學習誠信缺失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11).
[4]人民網.溫家寶:完善科學評價和鼓勵機制,倡導學術誠信[OL]http://tv.people.com.cn/GB/61600/17294601.html,2012-03-05.
[6]新華網.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7]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莊朝輝.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及對策[J].浙江工商職業學院學報,2005(10).
(作者簡介:顧沁麟,西南大學教育學部2010級碩士研究生,教育學原理專業,德育原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