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幸桃
【摘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是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要求,是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實際意義所在。目前中學普遍存在學生歷史意識不強、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也不夠重視的現象。本文從引導學生把握歷史人物入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實現新課程要求的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轉變,達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的目標,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
【關鍵詞】新課標 歷史意識 歷史人物 歷史情感 教學方式 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94-02
一、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中學生對歷史課缺乏興趣的情況由來已久。據教育部1997年對北京市2107位學生的調查顯示,在學生對最不愿意學的課程的排序中,歷史課居前三位之列;在學生對15門課程喜歡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歷史課居第二位;在學生對枯燥、沒有意思的課程的排序中,歷史課居前第五[1]。香港商務印書館曾對香港地區的歷史教學也作了一次書面普查,發現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的程度,與大陸差不多,比例高達80%以上[2]。本來應該很有趣的歷史課,為何受到學生如此的冷落?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歷史課程資源極其單調乏味的狀況有很大關系。歷史事件是人的活動事件,缺少人的活動就不成歷史事件。歷史必修教材涉及的主要是經濟狀況、政治變遷和文化嬗變等內容,而它們往往通過歷史事件和人物反映出各自的變化,體現出相互的關聯。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抓住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關系,利用“以事系人”法、或“以人系事”法進行教學,抓住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豐富歷史課程資源,就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的重要特點是過去性、主觀性。我們所知道的歷史,實際上是歷史學家對歷史的認識,即歷史學家對人類過去的回憶和思考。“一切歷史和人們對歷史的體驗(歷史學)都要由歷史學家的人文價值的理想加以統一。”[3]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不斷吸取前人思想的智慧,但歷史學家在描述、分析歷史時,難免受到自身思想理論、道德觀念、閱歷、社會環境甚至利益等因素的影響,而失去歷史的真實性,因此,傳統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往往“重結論,輕過程”,這種方式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了知識的來龍去脈的探索,省略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最終的結果是讓學生為追求高分而去死記硬背“標準答案”。不可否認,歷史教學的確需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確的歷史結論,但如果這些結論不是經過學生對歷史現象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知活動,即沒有一個豐富的思維過程,沒有多種史學觀點的碰撞、爭論和比較而獲得的,學生就難以真正理解,必然也記憶不深。利用歷史人物進行設疑、質疑,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比如:1839年林則徐在中國發動了一場“禁煙運動”,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這不僅使林則徐名揚中華并成為中國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而且也讓他轟動了世界,從此流芳百世。學習這段歷史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懷著崇敬的心情去學習的,很少學生對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的意義產生過懷疑,更不要說要他們說出禁煙運動的消極影響了。但當我們引導學生重新審視歷史,讓學生就林則徐當時的“禁煙運動”進行分析時,就會發現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許多結論需要重新獲得。例如:我們可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思考:首先,放在當時的政治背景看,林則徐的禁煙活動是否符合當時道光皇帝推行的閉關鎖國的政策?其次,放在當時的經濟背景看,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影響了中國當時的對外貿易?再次,林則徐是否使“貿易摩擦”激化為“貿易戰爭”?帶著一連串的設問和質疑,學生就有了一個豐富的思維過程,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意識。
三、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能實現新課程要求的高中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在探究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歷史意識。
歷史人物的評價受時空等因素的限制,史學界對某些歷史人物的評價仍爭論不休,如李鴻章是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在清末歷史上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中,都提到了李鴻章。當時學生認為他是個賣國賊,但在學習了洋務運動的相關內容后,學生又認為他為中國的近代化做了一定的貢獻,似乎又不能全盤否定他。應該如何正確評價李鴻章,面對當今社會對歷史人物爭議的多面性,學生必然會產生疑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有必要以此為契機,通過靈活多變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首先進行思想動員,其次進行分組探究,可以分成三個小組,再進行小組分工:第一組:問卷調查組,負責調查學生的歷史意識狀況,人物評價看法;第二組:資料搜查組,對歷史人物的資料搜查;第三組:討論組,負責對一二組的資料進行討論,并提出問題,各小組充分利用小組每個成員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的報告:第一,問卷調查報告。第二,資料搜查報告。第三,討論結果報告。然后根據以上報告,展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思維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合作學習。最后是成果展示期,各小組收集好資料后,把資料初步整理好,并請各小組代表面對全班同學進行答辯,內容從學生現在的歷史思維狀況以及搜索到的現在學術界、社會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意識的形成方法進行。然后各小組把答辯結果進行整合并形成有關論文。這種探究性學習方式,讓同學們學會收集資料,補充了歷史教材的內容,發揮了同學們的主體作用和培養了同學們的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了同學們對歷史人物整體形象的認知能力,提高了同學們的歷史意識,使同學們在求真求實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汲取智慧,進而提高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判斷力和思維能力。
四、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能激發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等歷史情感。
在中外歷史上,優秀的歷史人物燦若繁星。他們以其鮮明的個性,生動的事跡,表現出各自高尚的情操與品質,閃耀著心靈美的光輝。其中有為國捐軀的愛國志士、有舍生忘死的民族英雄、有大義凜然的革命先烈、有英勇無畏的共產黨人、有為科學奮斗終身的偉大人物……他們的高風亮節、優良品德、雄才大略和獻身精神,對青年學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量。如戊戌變法中的譚嗣同,為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為了讓民眾認識到“改革的成功,必然要有犧牲”,在生死關頭,毅然選擇了死亡,以警醒世人,這讓學生在震撼中明白人應該要有歷史責任感。此外,歷史人物對歷史的預測,顯示出他們的高瞻遠矚和智慧,早在1922年8月,孫中山就在《統一宣言》中指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中,正是這種意識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盡管它過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使中國成為一個統一、完整的國家,”是“歷史的使命,”……“我們正在盡力完成賦于我們的這一艱巨的歷史使命。”[4],這樣的預測,顯示出一代偉人的高瞻遠矚和智慧光芒。人物的言論也能激發學生的歷史情感,如“匈奴未滅,何以為家”(霍去病),“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激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培養學生歷史意識是新課改下的課程功能要求,是歷史教學功用的價值所在,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是一種值得探討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靜:《學生歷史學習心理特征與教學策略的探討》,《清華歷史教育學》第10期,1999年9月出版。
[2]王家范:《感受歷史智慧是一種愉悅——初中歷史教材改革管見》,《歷史教學問題》,2002年第1期
[3]何兆武:《對歷史學的若干反思》,《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2期,第42至43頁。
[4]轉引自:《一個中國原則是和平統一的基礎》,《人民日報》,1999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