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勇
【摘要】打造化學高效課堂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最佳途徑,也是讓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最佳方法,更是現代教育教學的必然趨向,它要求教師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素養、精湛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新進的教學理念和超強的課堂駑馭能力和教學藝術。
【關鍵詞】化學 高效課堂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110-01
一、塑造教師人格魅力,成為學生崇拜的偶像
我們應該欣賞和贊同這樣的觀點:“學生要喜歡一門課,首先要喜歡教這門課的老師。”學生可以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這門課,哪怕是原來壓根兒就不喜歡這門課;也可以是因為不喜歡老師而不喜歡這門課,即便是原來就喜歡這門課。可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之大,足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甚至影響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而要喜歡這門課的老師,實際上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人格魅力凝聚的是教師的思想素質、知識水平、教學藝術和教學成果。
只要做到讓學生敬重、佩服、崇拜,不論何時何地談到該老師就自覺地翹大拇指說:“這老師真厲害,我特喜歡。”那該老師的課堂效果肯定與眾不同,教師這樣的人格魅力來自于:用高尚的品德修養去感染學生,讓學生感覺這老師對每位學生都公平公正;用淵博的學識和教書育人的能力去吸引學生,讓學生感覺聽這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用對學生的信任、寬容去感動學生,讓學生感覺這老師對學生的關愛;用文雅而富有哲理的談吐去激勵學生,讓學生感覺這老師對每位學生的期望;用良好的興趣、愛好去鼓舞學生,用敬業的情感、樂業的態度、專業的思想去感化學生,讓學生感覺這樣的老師就他們是學習的榜樣。
二、更新教師教學觀念,突顯學生主體地位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了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使教師成為了講師,而學生卻成了聽眾,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長期以來的角色錯位必然挫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缺乏了創造的激情和靈感,這和我們努力培養具有開拓精神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是格格不入的。為此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我們衡量一節課的好壞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發展。我們應努力改進舊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探究創新為主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特別是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克服硬性灌輸,包辦代替等現象,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驅使學生去學好功課的內在動力,因此,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調動一切因素,積極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一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情景,激發學生強烈渴求知識的欲望,使他們自覺地,主動地探索問題,尋求知識目標,用自己潛藏的內在動力去突破重點、難點,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一)創設精彩的課堂引入,先聲奪人,激發學生的興趣。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個新穎精致的開頭,會給學生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吸引學生迅速進入本堂課的情景之中,掀起學生積極情感的浪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聯系生活入手,學以致用,誘發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找準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的切合點,把學生熟悉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體驗到化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的聯系。
(三)突出學科特點,重視實驗教學,增強學習興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化學實驗生動直觀有效,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學手段之一,也能使課堂呈現出創新活力和勃勃生機。例如:在緒言課中可給學生做一組化學魔術:將兩瓶“白酒”(碳酸鈉 酚酞)混合后就變成了“紅酒”,“紅酒”中再加入另一種“白酒”(稀鹽酸),“紅酒”立即變成了“汽水”(產生大量的氣泡),把“汽水”中產生的氣體再通入另一種“白酒”中(石灰水),“白酒”又變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這樣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探究欲望,保證了課堂高效率地進行。
四、精心設計問題或練習,培養學生核心能力
我非常反對題海戰術,用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重復做題來達到學生掌握已學的知識,這既耗時間和精力又讓學生感到厭煩、枯燥無味。如果把讓學生討論的問題或練習通過自己精心設計,不是隨便拿來或抄襲,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我認為設計討論的問題或練習應符合下列要求:1.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2.讓學生感興趣。3.能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與分析。4.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綜合性。5.問題解決后讓學生有很強烈的收獲感與成功感。
例如,我在做完氨的噴泉實驗后設計了如下問題讓學生討論:
1.你們在平時生活中見到了哪些噴泉?它們的原理與今天我們做的實驗噴泉原理一樣嗎?
2.理論上用燒瓶收集滿純凈而干燥的氨氣做噴泉實驗,水會充滿整個燒瓶,為什么今天我們的實驗見到的水只上升到燒瓶2/3.左右就停止了?
3.你能求出今天我們用的燒瓶中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量嗎?(實驗前)如果要算實驗后燒瓶中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應該還要知道哪些具體的條件?相同條件下,溶液充滿燒瓶和不充滿燒瓶兩種情況,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有何關系?
4.除了用氨與水,你還能用其它的試劑和裝置設計噴泉實驗嗎?請說明噴泉原理、畫出裝置圖、標明各裝置儀器中試劑名稱、寫出引發噴泉的操作。
問題的討論可能需要很多時間,如果課堂時間不夠,可以給學生一些提示和思考的方向,讓學生課后去討論然后以作業形式完成。這樣既復習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習的激情,而且學生上課時能非常認真地聽,因為不聽課,這樣的作業沒辦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