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銅芝
摘要: 作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和探索了一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和措施。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自學能力培養策略
現代教育的目的不能只局限于使學生獲得一定數量的知識,而應將重點放在培養他們的能力上。教師的真本領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指導思路,教以學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之逐漸做到“無師自通”。
一、變被動為主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語文教學應從“學”的角度去研究“教”,不僅要考慮怎么講學生才聽得懂,更要考慮引導學生用什么樣的方法去理解和掌握所傳授的新知識和技能。于是,我嘗試著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上臺講課。比如學習袁宏道的《滿井游記》這篇課文,在課前的預習指導中,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作者、寫作背景及文章的體裁,然后在聽錄音、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針對課文的內容提出問題,并能積極思考。第二課時,我從大家自信的目光和躍躍欲試的情態中看出他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第二名上講臺的同學在第一名學生通譯全文的基礎上,針對文意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而每個簡而精的提問都在大家的配合下得到了解答,在掌聲中他也面帶微笑地走下了講臺。正當我準備用“文中有哪幾處表現出作者的愉悅心情?”這個問題作點撥時,被稱為“問題專家”的楊程同學卻高高舉起了右手,他要補充的問題正是我準備講的。李東方同學流利地回答了前兩處,苗婷同學又站起來補充道:“我認為還有一處,那就是最后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這一議論句,言明自然沒有春色,只是久居城中的人不知道罷了,從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看官場使他感到孤獨,然而大自然卻給予他快樂,山水鳥魚似乎都是他的知己好友,于是作者有了物我交融的感受,抒發了他的欣喜愉悅之情。”我認為這樣的一節課,教師只有放棄自己問的權利,允許學生提問,真正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學生才能充分地發揮其創造性思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者應該給學生一片沃土,還學生一個自由的天地。
二、講究教學策略,激發學生樂學
對農村中學學生而言,作文是一大難事,他們置身于五彩繽紛的世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卻往往對其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茫然處之,缺乏感受,缺乏認識。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發掘,汲取加工。一次,為了解決學生寫作材料的問題,讓學生有內容可寫,在作文命題之前,我特意設計了這樣一個場面:上課鈴一響,老師怒容滿面地站在教室門口。鈴聲一落教師走上講臺聲色俱厲地沖著學生說:“今天有人反映我班學生翻學校院墻,影響極壞,現在非查出來不可!”還說給這個同學一次認錯改過的機會,自己主動站出來。學生議論紛紛,不外乎抨擊這種錯誤行徑,同時表明自己沒有翻墻。這時,老師故意從講臺走下來,用審視的目光從一排排學生面前走過,并且連問到底是誰干的。走至后排,老師故意站在一位調皮生面前,盯著他足足看了一分鐘,意思是:這位是“重大嫌疑”人。可以想象,就是再調皮搗蛋的學生也招架不住老師這樣的無聲“審訊”,凌厲的攻勢,眼神、表情、坐姿等方面表現出一種驚恐不安與無法接受。這時,他已經成為全班同學注意的焦點,猜測到老師心中已有線索,“案”破在即。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大家并沒有看到“真相大白”的場面,只見老師疾步走向講臺,回頭向大家微微一笑,然后在黑板上寫下《上課之前》這個作文題目,讓大家記敘剛才發生的事。由于事先精心安排,情節觸目驚心,學生親眼所見,心有所感,言之有物,原先需兩堂課完成的作文練習,現在一堂課順利完成。很多同學的作文把情節寫得次序井然,具體細膩。這樣長期訓練,學生就會形成一種興趣定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學
預習是學生聽課前的準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措施,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習預習的過程,也是自己摸索,自己動手,自己理解的自學過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上課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教師可指導學生基本的預習方法,針對所教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指導,如找出疑點,明確難點等。平時,語文教學中,為了充分調動“主體”的積極性,我的做法是,課前必須讓學生通過自學做好三件事:(1)運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2)圍繞“學習重點”,按照“自讀提示”“預習提示”把握課文的重難點和中心思想;(3)運用類比的方法,調動每個人的知識積累,抓住課文突出的寫作特點,這樣,學生就帶著自學的“成果”進入課堂了。
講課是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主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能力,指導學習方法的重要時機。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傳授學習方法,教會學生掌握分析、歸納、概括、總結、列綱要、整理筆記等方法,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作業要求學生做到“三先、三后”,即先復習后作業、先審題后做題、先獨立思考后請教別人。逐漸養成習慣,可促使學生自己看書,自己動腦,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蓄意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善學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的思維。如《藤野先生》一文,涉及面廣,難度較大。我在教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反復閱讀后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回答問題,各抒己見。課堂上一個學生問:“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是誰?”“這還要問,當然是藤野先生啦!”同學們哄堂大笑,另一個同學卻說:“可是,課文一半以上篇幅根本沒有寫藤野先生啊!”頓時,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想。過了一會兒,我啟發:課文寫了哪些事情,和藤野先生有沒有聯系?引導學生討論:“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的日暮和水戶表現作者憂國之情是他在藤野先生教導下刻苦學醫的主要動機。”“寫仙臺醫專職員對作者的優待是對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對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學生經過激烈爭論,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懂得文中所有內容都與下文寫藤野先生有密切的聯系。這時,我便順水推舟,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他正直無私、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自然而然地解決了學生提出的問題,攻克了教學難點。
葉圣陶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不需復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所以應教給他們學習方法,最終達到不需教師教而進入“自求得之”的境界,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