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永春
摘要: 高一學生普遍覺得數學難學,學生成績也不理想。怎樣解決這些難題?作者認為主要應該做好初高中兩個階段的銜接工作,讓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數學學習。本文主要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闡述各自應該做好哪些工作。首先,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還要做好四個環節(預習、上課、作業、復習)。教師應該在各個階段做好各項工作。師生共同努力一定能讓學生愉快地度過高一的起始階段。
關鍵詞: 初中數學教學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工作
在這些年的教學工作中,我發現對于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高中數學簡直成了橫亙在他們面前難以逾越的高山。由于我們的學生是經過層層篩選后留下的學生,本來基礎就薄弱,再加上高中數學學科的特點:抽象性,理論性強,讓他們很不適應,逐漸成為學困生。下面我就在工作中總結的經驗,談談對高一學生怎樣盡快適應、學好高中數學,教師應該怎么做的看法。
一
首先,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俗話說得好:一等人,自立成人,二等人,不打不罵不成人。我認為我們的學生很需要“打罵”,即隨時教育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名言為證,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我們的學生智商并不低,但為何不會學數學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數學習慣的養成,平常大家總結得很多。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我認為應重在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進入高中,本來數學基礎就薄弱的學生,看到書中很多“天文“符號就產生了畏懼心理,所以一開始就要告訴學生,學習數學并不可怕,就像大家平常做事一樣,只要有恒心,一定能做好。
高一學生剛開始上課能聽懂,但做練習就困難了,于是開始抄襲別人的,課后習題不會做又不問。漸漸的,問題越堆越多,又懶得思考,作業幾乎是抄襲完成的。教師要督促學生獨立思考,及時檢查作業。還要多鼓勵,比如在講到指數運算時,很多學生怕運算。在課堂上可以經常請學困生到黑板上板演。開始他們不愿意到黑板上做作業,就說自己不會做。這時教師應該鼓勵學困生,只要按步驟操作就可以了。我記得有個學生上黑板花10分鐘做了一道計算題,其間我不斷鼓勵他哪步做對了,最后他終于求出了正確的結果。雖然花了10分鐘,但我認為很值得,因為幫助他樹立了學數學的信心。有了信心,在課后,學困生也就消除了懶惰心理,再繁的計算題他們也不害怕了。
其次,學生還要做好四個環節(預習、上課、作業、復習)。
因為初高中數學在教材的內容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學習方法上也應該有所改變,應該做好四個環節:預習、上課、作業、復習。在預習中除初中已有的方法外,還應該盡量完成課后習題,在課本例題的預習中多從思想方法角度去思考為什么這樣做,出發點是什么。課堂上認真聽老師的講解,由于初中老師上課講解較具體細致,學生先模仿然后多練習就差不多能掌握。而高中數學就不同了,只會模仿遠遠不夠,上課一定要從數學思想方法角度去理解去聽課,重在方法。另外高中老師講課也較快,一定要認真聽好每一個環節,對于每一部分內容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不至于上課聽懂而課后作業不會做;課后做作業還要多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把握好數學思想方法,歸納總結規律,要在思維的靈活性、可延伸性、創造性方面多去發展,同時多總結解題方法,多去歸納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但不要掉進題海中去。
二
教師應該給學生適應的時間。對學生預習應該給予適當的指點,最好能適當地布置一些思考題,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以保證學生有針對性地預習,上課才能有針對性地聽講。老師上課不能一開始就講得快,講得深,如高一剛開始的函數定義就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這樣的語言,覺得晦澀難懂,應該多舉實例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唯一的對應,什么是定義域,與初中的區別在哪,等等。要多去關心學生,多了解學生的心理,知道學生什么地方吃力,還要注意全體和個別,盡量不讓一個學生落下。課堂還要藝術性,讓學生能學得輕松一點。教材本身就與初中差別較大,必要時還可以作適當的補充,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根與系數等。
課后指導學生怎樣去思考,去理解,讓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我在做學生的時候,每門課的老師都會告訴我們這一學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學習。現在自己做了老師深深感到學習方法很重要。當然要想掌握方法必須先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習慣就是多動腦筋思考問題。數學學習重在理解概念,概念是我們認識數學世界的基礎,不理解概念就無法學習數學。必修二的立體幾何中二面角的大小這個概念,很多學生不理解為什么用這樣的角來刻畫大小。在討論之后,學生發現借助形象的圖形,即可以把一個二面角的棱正對著桌面,這樣大家就可以發現這個投影其實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學生在理解了概念之后,也就學會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幾種方法,如作棱垂線,作面的垂線,還可以作棱的垂面等。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多思考,在了解概念后,就能學會數學,從而更有興趣學數學。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師生共同努力下,老師一定會教得輕松,高一學生也一定會學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