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旺
摘要: 現在職校生都是“90后”,文化基礎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我約束力不強等,這給班級管理工作帶來了難度。如何有效進行班級管理?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處理好“抓”與“放”的關系就是一種較好的管理方法。本文從職校生特點分析入手,闡明“抓”與“放”的意義,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談如何做好“抓”與“放”。
關鍵詞: 職校生以學生為本“抓”與“放”班級管理
南京師范大學吳康寧教授指出:“班級具有社會組織所共有而家庭與同輩群體等其他群體不具有的三個主要特征或構成要素,即明確的組織目標,正式的組織機構,清楚的組織規范。”班級作為學校學生管理中的最小單位,班級管理直接影響著學校全部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但是,由于現今職校生的個體特點已發生較大變化,如何有效進行班級管理?如何減輕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量,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做到“抓”與“放”自如?這已經成為大多數班主任面臨的課題。
一、目前職校生的特點
1.學習動機不夠明確,文化基礎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
學習動機在學術上可以理解為“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導致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因此,學習動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
大部分職校生文化基礎較低,學習興趣不濃。加上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往往不夠穩定。這就給我們老師對于課堂管理、課余時間的班級管理帶來了難度。如果班主任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工作量太大,而且效果不一定很好。
2.自我約束力不強。
我國學者宋專茂等人的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就是自我反省與監控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幫助人們及時發現和反饋學習、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并能根據目標的要求及時作出調整[2]。
高職學生個性較強,自我約束力差。這些“90后”的獨生子女,生活環境優越,個人主義思想嚴重,個性較強,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班級管理難度比較大,需要突破以往的管理模式,發揮學生的管理能力。
二、班級管理中“抓”與“放”的意義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對班級管理強調:“以人為本”、“以法治班”,推行學生自我管理,大力倡導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他大膽建立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的管理機制,全員參與,照章辦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實現了班級管理的整體自動化。在班級管理中,不要由教師過度包辦,而是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自己的事自己做。
1.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發展。
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獨立的、鮮明的、多元化的個性的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我們始終要確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從學生長期發展來考慮。著名的民族企業家劉國鈞先生曾提出過他的人才觀:單會技術的是三等人才,單會管理的是二等人才,管理加上技術是一等人才。所以,對于職校教育來說,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技能,還要教會他們適當的管理知識,使之成為“一等人才”。
在班主任的適當指導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管理,甚至獨立進行自我管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是學校學生管理的較高標準。達到這種標準,就能夠減輕學校管理難度,提高管理質量。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的能力和自我約束的能力。
班級的真正主人是學生,應將學生全面推上管理前臺,倡導“自主體驗式”的學生管理模式。這種“自主體驗式”的管理形式,是以班主任管理為主線,班主任主要起著引導作用,對出現的新問題和難題提出參考意見;學生在學校規章制度和班級規定下,直接參與班級管理,協商處理問題。
按照這種管理形式,通過較長時間的獨立思考、獨立工作,逐漸培養出學生的管理能力,讓學生在規章制度要求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班級管理的較好效果。
三、怎樣把握班級管理中的“抓”與“放”的度
1.正確理解什么是“抓”,什么是“放”。
制度是工作取得實效的必要保證。制度管理是改變管理的無序狀態,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種管理思想。在班級學生管理工作中建立完善的、科學的管理制度,有利于規范學生管理行為,促進班級良好風氣的形成。
對于班級管理,全班共同制定班級管理制度。那么對于班主任來講,主要是監督班級管理制度的落實,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學生進行各項自我管理,這就是“抓”。班主任將具體的事務策劃、執行、歸納落實到學生身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放”。所以,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主要是擔任一個監督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才是班級事務的真正決策者和執行者。
2.怎樣做好“抓”與“放”。
(1)理清思路,區分哪些該“放”,哪些需要該“抓”。
班級是一個完整的集體,無論是二十幾人,還是四五十人,都包含很多復雜工作。對于班主任來說,自己需要先理清思路,再來引導學生具體實施。我將班級管理工作分為學習活動、教室包干區衛生、宿舍管理三大項。學習活動分為自習課管理、課堂監督、課余活動,教室包干區衛生分為教室衛生、包干區衛生、大掃除,宿舍管理分為衛生、內務整理、休息紀律。
班主任引導班委進行管理,班委定時向班主任匯報工作。在三大項九小項工作中,九小項工作由班委帶領學生共同完成;班主任主要起前期引導,不定時抽查,接受學生工作匯報。出現問題時,班主任提供參考意見,引導學生思考,想出辦法。
(2)制定規范的班級管理制度,做好學生德育考核工作。
管理是一項依靠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根據個人情緒、好惡處理事務。所以,我認為要做好班級工作的“抓”與“放”的工作,首先需要建立班級管理制度。每個班級的學生特點有所差異,學生所在的年級不同,自我約束能力也不一樣。對于這樣的情況,學校規章制度就不能有效解決班級個性化事務。所以需要制定班級管理規定。班級管理規定采用一種包容性、開放式的模式。這種包容性是指允許學生犯錯誤,但不是放縱學生犯錯誤。當學生犯錯誤后,由班委組織學生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杜絕再次發生)的方法。這樣學生可以真正認識到自身不足,及時改正錯誤;班委干部可以增強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力。開放性是指管理規定隨著學生的學習階段和年齡的變化,做適度調整。這樣就是遵循以學生為本的規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根據本班特點,我們先后制定了《積分考核細則》、《積分考核細則》作為對學生的綜合行為評判的依據,囊括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依據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結合企業先進管理理念模式,考察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而制定標準。
四、結語
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發生許多新矛盾,遇到許多新問題。這就要求班主任運用其創造性思維和智慧,運用靈活的工作方法,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和判斷,最終解決問題。學生管理中的“抓”與“放”的度,根據班級具體特點,在適當時機進行調整。
在后續工作中,我將繼續潛心研究學生管理工作特點,建立合理規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進一步處理的班級管理工作的“抓”與“放”,使班級管理工作再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呂筠.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課學習障礙及對策研究.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2(3):164-170.
[2]陳小軍.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意義和途徑淺析.鎮江高專學報,2010(1):68-70.
[3]李海波,王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職校學生管理上臺階.職業技術,201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