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摘要: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的全新理念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挑戰,貫徹實施新課改,必須變革原有的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實施反思性教學。高中政治教師要成為反思型教師,具備課堂探究的能力,既要積極反思又要勇于行動,學會與同行切磋,傾聽學生心聲,經常撰寫教學反思札記,自覺進行教學科研。“課程改革即自我新生”,實施反思性教學,政治教師才能在批判中超越,與新課程共同成長,獲得新生。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反思性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商代開國之君成湯的浴盆上刻有銘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③,雖距今數千年,但讀之仍令人怦然心動。
教學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就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反思,審視過去和現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實施反思性教學。美國教育家杜威在1933年出版的《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就倡導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
“反思性教學就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行為不斷進行反思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程情境作為認知的對象,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①
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正緊鑼密鼓地逐漸向全國鋪開。高中政治新課標以全新的理念對廣大政治教師提出了挑戰,貫徹實施新課改,必須變革原有的課程實踐方式,更新原有的教學理念,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師實施反思性教學。
二、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師反思性教學的具體實施
1.教師要具備課堂探究的能力。
課堂探究能力是反思性教學的內在要求和重點。因為一切的教育教學理念、目標的實現關鍵要看課堂教學。
課堂探究能力包括三個方面[1]:
(1)收集教學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搜集數據、描述情境、解釋原因和結果。通過收集教學信息可以了解在課堂中究竟發生了什么。
(2)分析教學信息的能力。主要是解釋收集到的信息數據。通過分析獲得這些數據蘊含的意義。
(3)評價教學信息的能力。主要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定,明確教學的得與失。
把探究課堂作為反思性教學的重點,教師日常教學便不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才能做到不斷地超越過去,開拓創新。
2.教師既要積極反思又要勇于行動。
國外學者提出了三種類型的反思性實踐[2]:
(1)“對行動的反思”,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之后對已發生的教學行為的回顧性反思。
(2)“在行動中的反思”,指的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對正在發生的特定教學行為的反思。這種反思需要教師具備教學機智,充滿教育智慧。它需要教師對課堂的情景作出迅速判斷,及時調整原來的教學設計,使教學呈現靈活性彈性和創造性。比如筆者在執教“商品價格變化”時,舉了中秋節前后月餅價格漲跌的例子,在組織學生討論時,發現不少學生對當前社會中的“天價月餅”現象很感興趣,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對“天價月餅”是否違背了價值規律等問題產生疑問。于是我壓縮了討論普通月餅的價格漲落的時間,轉而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探討“天價月餅”現象。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為了行動的反思”,這是前兩種反思帶來的結果——進行反思不僅是為了反思本身,更是為了以后更理性地進行教學。所謂“三思而后行”,一個教師行動缺乏反思,則會使其行動陷于盲目,就會成為一個狹隘的經驗主義者。但一個教師只有反思而不積極行動,反思就不會徹底,因為脫離了行動的反思往往會不切實際,陷入空想。所以要真正實施反思性教學就必須把反思和行動緊密結合起來。教師是教學研究者和實踐者的二合一。
3.教師要學會與同行切磋學習、傾聽學生的意見。
教師不僅要“閉門思過”、“捫心自問”,還應當與外界積極溝通交流以促進自我反思。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教師要真誠地傾聽學生的心聲,要有“從諫如流”的氣度。“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教師要學會經常聽取各種類型學生的不同意見。通過學生們“雪亮的眼睛”,教師肯定會更清楚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找到改進教學的方向。“教育是人們嘗試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動。”②現代教育是在師生平等基礎上的溝通、對話。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萊雷說:“通過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的學生及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在合作中他們共同成長。”[3]這是中國兩千多年前《學記》中“教學相長”思想的現代演繹。一個不積極聽取學生意見的教師,就是“孤家寡人”一個,就會固執己見、一意孤行,他總是抱怨學生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很少自我反思。這種剛愎自用的教師距離反思性教學十萬八千里。
4.經常撰寫教學反思札記,自覺進行教學科研。
反思札記可不拘形式,可短短幾句、也可長篇大論;可敘事、議論、抒情。主要是把自己真實的教學感觸、思考、困惑客觀記錄下來。撰寫教學反思札記應迅速及時、經常化,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師對教學的深刻體驗和反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和尚到老也成不了“得道高僧”,就在于他沒有對生命的體驗和反思。
反思札記的撰寫過程其實就在進行教學科研。教學科研能使教師擺脫狹隘的經驗束縛,使教學行為出于基于反思的理性選擇。教育的復雜性、要求教師具有科研意識和能力,這樣可以增強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方能以反思性教學應付教育的復雜性挑戰。
5.要成為反思型教師。
反思型教師具備批判精神。勇于進行自我批判,堅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反思型教師不會迷信理論權威,而是在教學實踐中,檢驗理論、完善理論、活學活用;反思型教師反對一成不變地進行機械式教學,決不故步自封。反思型教師以開放的心態接納新思想,在批判中超越、成長。
三、結語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巨大挑戰,哈姆雷特“生還是死?”的問題需要每位教師作出回答。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崔允漷教授認為“課程改革即自我新生”。④實施反思性教學可以使高中政治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在政治課程改革中獲得新生。
注釋:
①④鐘啟泉,等.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48.472.
②沃爾岡·布列欽夫,著.胡勁松,譯.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5.
③烏恩溥.大學.四書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2.
參考文獻:
[1][2]鐘啟泉,等.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51.149.
[3]弗萊雷,著.顧建新,等.譯.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