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閆昌
【摘要】要想在信息大爆炸時代贏得觀眾的認可和好評就必須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制作新聞節目。接受美學的“讀者(受眾)中心論和受眾的積極能動作用”的觀點,為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和制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央視《新聞1+1》節目的成功正是接受美學觀點在新聞傳播中運用的成功典型,因此,分析其成功的具體原因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發展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接受美學;電視新聞評論;《新聞1+1》;期待視野
在資訊類節目信息量已經非常豐富的情況下,電視媒體工作者必須認識到,一檔電視節目要想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節目的制作就必須從受眾出發,抓住受眾的興趣點,并努力做到超出受眾的期待。央視《新聞1+1》節目從2008年3月24日創辦以來,其新穎的節目形式和深入的內容解析,很快贏得了觀眾的好評,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同時在業界賺足了口碑。用接受美學研究法的觀點來分析央視《新聞1+1》成功的原因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一、接受美學的基本觀點
德國康茨坦斯大學的文藝學教授堯斯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美學概念。這一概念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緊緊抓住“作者-作品-讀者”這一全面動態過程,認為讀者能動的接受意識是文學作品的效果的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讀者的地位超過了作者的地位,讀者是使文本得以成為作品的不可或缺的關鍵①。
伊塞爾是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讀者和文本之間的關系,不是“賦予”與“接受”的簡單關系。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會發揮主觀能動性,文本所傳達的信息是雙向流動的。用接受美學的觀點來分析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可以發現,在節目傳達觀點和態度的整個過程中,受眾不只是接受者,更是創造者,受眾才是使電視節目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二、接受美學觀點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啟示
將接受美學的觀點引入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其主要啟示在于電視新聞節目要“說”什么、如何“說”,才能正確處理好傳播者和受眾間的關系,從而使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1、“說”什么——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內容要滿足受眾的需求
接受美學強調讀者的作用,認為“文學作品的諸價值在讀者身上的具體實現,是文學效果,是文學多元價值的實現,文學價值的實現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才能達到。”②事實上,在新聞傳播活動中也是如此,節目不被觀眾認可和接受,就不會實現有效傳播,其社會價值就不會實現。受眾的喜好和需求是影響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要想獲得受眾的認可,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新聞內容要以受眾的需求為基礎,充分考慮受眾的喜好。
因此,觀眾的需求應該是電視媒體工作者關注的重點,節目的制作者要了解觀眾對什么話題感興趣,希望聽到什么。在確定電視新聞節目的選題時,要選擇社會熱點、輿論焦點,選擇關系百姓民生,選擇觀眾欲知而未知的新鮮事,“說”的目的應該是幫助觀眾了解最新動態、開闊眼界、引起興趣,同時對新聞事件背景資料進行必要的補充,在此基礎上生發出專業的評論和獨特的解析觀點。
2、如何“說”——充分利用“隱在的觀眾”,超出觀眾的“期待視野”
接受美學將“讀者”以及讀者的“接受”看的非常重要。伊賽爾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隱在的讀者”,他認為文學作品在創造過程中,一個隱在的讀者始終存在作者的頭腦里,這個隱在的讀者會影響到作者內容的寫作,也就是說,讀者的作用已經蘊含在文章內容之中。他的這一觀點與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相吻合,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制作者的心目中也始終有這樣“隱在的受眾”,他們會影響到節目內容的制作。
另外,接受美學引用“期待視野”這個概念來解釋閱讀中的審美現象。由于每個時代的環境不同,所以不同時代的讀者的期待水平也不同,一旦讀者的閱讀感受與自己的期待視野一致,就會覺得作品缺少新意,反之,讀者會覺得新鮮振奮,獲得強烈的美感。對于電視受眾來說也是如此,“他們一般都傾向于接受與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相符合的信息,而對于與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不符合的信息,則往往會表示懷疑或者拒絕。”③
三、從接收美學角度分析《新聞1+1》節目成功的原因
央視《新聞1+1》節目的成功在于在新聞內容與節日形式兩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下面就從這兩大方面來探討《新聞1+1》是如何運用接受美學的觀點,從而贏得觀眾的認可和業界的高度好評的。
(一)《新聞1+1》的內容
(1)新聞內容選題包含范圍廣、價值高
《新聞1+1》節目的選題以時事政策、公共事件、突發事件三大類為主,范圍非常廣,同時選題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顯著的新聞性,這樣才能很好地吸引觀眾。2011年,凍雨災害、壹基金獨立、中美關系、家樂福欺詐、房產調控、企業用工荒、豐田召回、日本大地震、藥家鑫案件到問題饅頭、酒駕入刑、大運會、香河圈地、奧巴馬見達賴、新婚姻法、郭美美事件、歐債危機、國考熱、2011民間慈善等新聞事件都成為了《新聞1+1》的解讀對象。從選題的設置上可以發現,節目選題從國內到國際,從民生熱點到政治事件,從網絡話題道社會焦點,基本上涉及了2011年所有的熱點新聞事件。豐富的節目選題內容就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對熱點、焦點事件的欲知心理。
(2)對新聞事件評論觀點獨到、深入
敏感的社會問題在《新聞1+1》節目中常常受到關注,新聞事件發生后,及時通過各種方式掌握翔實、準確的材料,從而對事件評論做到獨到、深入、異質的闡釋。這樣一來就會使節目的內容超出受眾的期待視野。比如在2011年12月27日的節目《如何醫治“醫患之傷”》中對醫患關系這一公共話題從一個不一樣角度進行了解析。之前在媒體關于醫患關系的報道中更多的把患者當成弱勢群體,把醫院當成所謂的強勢群體。然而,在這期節目中,不再僅僅強調病人是弱勢群體,醫院同樣是弱勢群體,同樣需要人們的理解和關注,從側面告訴我們之前對醫患關系存在錯誤認識,引導觀眾理性看待醫患關系問題。
(3)新聞報道內容少問責、多尋因
解析新聞事件是《新聞1+1》節目的立足點,把追問新聞事件背后的成因和潛在影響,從而讓觀眾在理性的分析中獲得啟示作為節目的目標。這個特征,從《新聞1+1》每期的節目標題上就可以看出。《新聞1+1》每期節目的標題字數不多,基本不超過十個字,多使用問句或者感嘆句。以2011年《新聞1+1》官網可統計的216期的節目為例,統計發現節目標題以問句形式出現的有56個,以感嘆句形式出現的有131個,分別占到了總數的25.93%和60.65%。具體到每期的節目內容的安排,也是多問幾個為什么。以2011年9月18日的節目《“我爸是市長”誰在說?》為例,本期節目為我們解析了為什么“我爸是市長”這本沒有說出的話語會出現,這樣的話語出現后為什么產生那么大的效應等問題。讓我們看到了整個事件給我們的反思。在節目尋因的過程中起到了幫助觀眾解疑的作用,從而也滿足了觀眾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節目贏得忠實的觀眾也就成為順其自然的事了。
(二)《新聞1+1》的形式
1、主持人與新聞觀察員雙向互動,形成開放的話語平臺
《新聞1+1》節目在言論發出者這個層面上做了大膽的創新,其開創了一種以主持人加新聞觀察員為主要形式的新的演播方式。新聞觀察員除了扮演內容的播出者這一角色之外,也成為了敘述內容的生產者,節目中主持人和新聞觀察員分工明確,避免了因為主持人和評論員因分工不明確而出現對話散漫,節目話題方向難以把握等情況,從而使節目的敘事節奏得到很好的控制。《新聞1+1》這種開創性的節目形式給觀眾眼前一亮的感覺,順暢的播出節奏和資深主持人的電視話語經驗在滿足了觀眾信息獲取的需求之外還提高了節目的美感。
2、節目內容形式多樣化,提供全面的事實論據
《新聞1+1》在節目的形式上也有創新之處,主要采用現場直播評論和背景短片相結合的展現形式來對當天或近期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深度解析。除此之外,充分使用視頻、電話連線等形式,使得節目信息的展現形式十分豐富,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信息。有的時候為了結合新聞事件的發展做最新的解讀,節目中經常一邊做現場連線,一邊對新聞事件進行解析。在2009年12月3日播出的《拆遷之死》這期節目中,主持人董倩在直播中說道:“本來按計劃,今天晚上9點半,這個時候金牛區會召開一個新聞發布會,但是據我們的最新消息,這個會目前還是沒有召開。”這樣充分及時的信息在新聞評論節目中,不僅向觀眾彰顯了信息的快捷和同步,也為現場評論員的評論提供了更確鑿的材料。另外,《新聞1+1》為了發揮圖像展示豐富信息的功能,同時運用字幕、現場連線、人物同期聲等多種方式,為主持人和新聞觀察員更好的解析新聞事件提供便利。
結語
接受美學的觀點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制作很有幫助,要做好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就要加大對電視受眾的分析研究,充分考慮不同受眾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利用好“隱在的受眾”,選擇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在反應受眾態度的同時,努力超出受眾的“期待視野”,從而讓節目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央視《新聞1+1》節目可以算是運用接受美學觀點而獲得成功的一個典型案例。
參考文獻
①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9
②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68
③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新華出版社,1999:169
(作者:均為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