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律
【摘要】在網絡新時代,群眾通過網絡微博參與對社會事務的輿論監督。在這一過程中,微博誕生了一系列具有微博特色的新詞匯,但也隨之產生了語言問題。
【關鍵詞】輿論監督;微博;語言
輿論是需要就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引起公眾的討論和評析,如果公眾沒有參與,很難稱得上是輿論。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是新興媒體,廣泛受到年輕人的青睞。近年,因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的推廣應用,這一媒體在輿論監督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在網絡輿論監督中,新興的微博又憑借其特殊的語言運用方式,成為當下網民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微博正是通過它特殊的語言模式和語言藝術,擴展了普通群眾表達意見觀點的渠道,為他們提供了參政議政的平臺,使其參與輿論監督的訴求得到很好的釋放。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微博實際是通過關注來分享即時短信息的社交網絡平臺。用戶開通微博,可以通過發表新信息,來吸引他人關注。或者通過主動關注他人來獲取信息。“微博”限定以140個文字為上限發布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140字以內的篇幅,更強調即時性與精煉性。相比博客,微博降低了民眾表達意愿的門檻。傳統的新聞評論由決策者和知識分子精英所把持,主流話語結構單一,政治語言高度專業,它使得民間話語表達不夠充分。微博的產生正是為民間性的話語表達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媒介平臺,形成了兼具通俗化、平易化并帶有網絡語言特色的新輿論監督平臺。
一、輿論監督的微博新詞匯
2011年5月,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了2010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報告指出,2010年微博的興盛,推動了一大批新詞的產生、傳播。微博、新詞語、熱詞語成為新的信息傳遞方式。報告指出,2010年中國互聯網開辦了“微博”服務,隨著微博的發展,它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日益舉足輕重的作用,圍繞著“微博”,產生了一系列新詞,如“微民”、“微博控”;體現微博輿論監督的“微動力”;在文化領域,“微博控”們運用“微博體”寫“微小說”,看“微小說”、“微喜劇”,讀“微新聞”;在生活中,人們體驗“微博游”,用人單位進行“微博招聘”,戀人們寫“微情書”等。生活在“微時代”的人們在經歷著由微博引發的傳遞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微革命”。
隨著微博網絡信息平臺興起,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新詞匯在新媒體——微博中不斷衍生,微博的傳遞速度使新詞語表達的信息高度濃縮,有利于民眾輿論監督實現。當然,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和輿論密切相關的新詞語的隱退、消亡也十分迅速。不斷產生的新詞語記錄歷史、描述社會、反映生活以形成輿論,成為時代網絡輿論監督的新特征。
微博在發展過程中,公眾廣泛應用這一傳播媒介形成輿論力量,這其中,許多詞都由微博“草根“創造。如幾大類詞綴“X哥”、“X帝”、“X二代”、“X體”,及由微博衍生出的“微詞匯”等詞使用率居高不下。草根階層的,帶有領袖色彩的“哥”、“帝”,代表的是平民階層意見領袖的能力,這種意見領袖是輿論監督的主力軍,也因此受到推崇。他們創造的詞匯更多地包含了群眾對于當下社會現象的階級差異分化、社會公平性問題的思考以及調侃性批判。例如,微博詞匯“二代”之后的銜接是官二代、富二代,這些在詞典中原本中性的名詞,現在在微博的轉發過程中體現了群眾對其負面感情色彩。“二代”,使得這種正常的現象成為一種不正常的官場體制或官場形態的代名詞,就等于把公權變成了私人的東西而世襲,就觸及了社會制度中最基本的底線。
二、微博監督的語言能力環境
近年來,隨著社會思想活躍,電子媒介技術進步,更多的公眾尋求公開表達個人意見的平臺,希望能夠積極參政議政。社會各界的各種觀點、建議、呼聲都登上了“微博”。 “微博”文章重在“微”字,文章短而不凡,或取材于報刊的事例,或從現實中捕捉題材,但往往表現了受眾關心的現實問題。
微博進行輿論監督,其語言應微言善出。網絡輿論監督的建立離不開和諧社會的新要求。由于微博是用戶間的信息分享,缺乏“把關人”,而140字有時不能起到很好的描述和討論,導致信息的不完整、不真實,甚至偏激引導輿論,無法達到輿論監督的正面效果。切實起到輿論監督的語言應是“微言善出”,確保發布、轉發的已知信息完整真實。
“微博”幾何級的傳播量,直達受眾的傳播方式,簡單快捷的網絡語言,被稱為“將平民和莎士比亞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擁有特殊的、草根化的話語環境。也使一些官員“重新學會說話”,成為了調節社會矛盾、聚焦新聞熱點引導輿論的可用工具。
三、微博兇猛:語言暴力和輿論審判并存
微傳播時代,每個人都能讓別人聽到自己的觀點。看似能夠起到輿論監督公正作用的微博,卻在某些程度上淪為了網絡時代的大字報。負面情緒化、片面化、煽動性的語言頻頻出現,錯誤引導輿論導向。網民通過海量轉發,往往把充斥著語言暴力多重復制,錯誤的進行輿論審判,湮沒理性。
微博用最簡短富有沖擊力的語言吸引受眾注意力,被大量轉發的微博多具有獨特的新內容或者刺激性煽動性的語言。北大教授孔慶東“三媽門事件”一度在微博上產生了轟動效果,粗口微博被海量轉發,傳統媒體聞風而動,過激的情緒感染了微博。在這一事件中,網民忽略了粗口微博缺乏現實依據,只是為了一味滿足情緒宣泄需求,不管不顧的進行所謂的輿論審判。
微博140字的發帖限制,也說明在微博上清晰論理是很難實現的,微博缺乏理智討論,因此引發的語言問題有以下三類:
1、謾罵型語言
謾罵型的語言早在網上聊天之時就產生了,微博的語言暴力更是融合在幾個字之間,形成了一些代名詞。如“翔”、“傷不起”。防止語言暴力扭曲微博的輿論監督作用,成為了引導微博的重大課題。
2、粗俗型語言
微博的迅速性和跟風轉載不知不覺造成了信息源的不可查性和粗俗語言的不可遏制傳播,本身應該起到輿論監督效果的語言,卻同時攜帶了負面的粗俗語言信息。整個春節的網絡最火的是“罵戰”,對當事雙方韓寒及方舟子來說無分輸贏,雙方對罵愈演愈烈,包含了粗俗語言的成分。網民們也許并不關心韓寒手稿的真偽、方舟子的文本分析有無邏輯,而只是想用轉發求得一個最簡單的結果,使得語言肆意傳播,降低了網絡素質。
3、欺騙與懷疑型語言
網絡匿名和假消息泛濫,微博語言的真假難辨、法律難以追究,輿論監督的功能性遭到了減弱。
針對以上情況,有些微博網站已經著手通過采取管理員辟謠等方式進行對信息真實與否以及網絡用語是否文明進行篩選規范;公安部也通過其官方微博來核實信息語言的真實性。但當消息被證明是假消息時,帶有粗俗語言的小道消息、八卦或者謠言可能已經在網友群體快速轉發中背離了輿論監督初衷。有人發言評價微博的走向應該是:“有責任和懷疑一切新聞,尊重大眾渴望偷窺的道德風尚和熱衷造謠的審美情趣,開展非建設性的輿論監督,探索不客觀的報道模式,努力重組時間、通過想象再造一個事實。”
四、規范輿論監督,對微博語言進行治理
規范微博輿論,對克服語言暴力帶來的危害,治理輿論監督環境具有重大的意義。針對這樣的情況,專家和學者們提出了一些策略,比如對微博進行實名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等等。
就微博采取大范圍實名制來說,微博匿名性是其輿論監督的一大特色,匿名性有助于建設暢所欲言的領域,是網絡監督平民化的重要表現。而且,微博實名制并不能完全杜絕微博輿論監督時的語言傷害,個人網絡炒作不可能完全消除,負面個人暴露的炒作現象也無法完全杜絕,即使微博逐漸開始鼓勵實名制認證,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但也并非意味著網絡微博語言暴力因此消失。
針對微博獨特的傳媒語言形式,進一步加深社會道德感,將法律制度應用到微博網絡傳播中,才是促進微博實現網絡輿論監督的唯一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①陳力丹:《輿論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②藏曉雯,《“圍觀”的力量——淺析微博給網絡輿論監督注入的力量》, 《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
③高源,《自媒體語境下微博輿論監督的功能及模式研究》,《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1(1)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