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優質的教學素材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對促進教育教學的良性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優質的教學素材應如何創設?該到何處去尋找?近年來,我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轉換取材視角,在挖掘本土素材并服務于教學方面作了一些實驗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實效。那么,此次實驗的背景是什么?收到的效果如何?在具體的操作中又有什么要求?我就以上問題,結合自己的實驗情況,談談感受和認識。
一、現行教學素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教學素材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廣大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都非常重視獲取并整合教學素材,以期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教師通常是踐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古訓,從網絡、報刊和教科書中尋找教學素材。我在考察中發現,這種取材法雖然具有材源豐富、選材便捷等優點,一定程度上能令學生開闊視野、啟迪思維,但其缺陷異常突出:素材遠離學生,遠離生活,對于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作用不夠明顯。
如何才能走出通行素材擇取法的困惑?如果“眼睛向內”,以新的視角從本土中尋找教學素材,則能否彌補通行素材擇取法的不足?基于以上想法,我開始了挖掘本土素材,激發課堂活力的實踐和探索。
二、實踐的意義與效果
從我近年來實驗的情況來看,挖掘并活用本土素材在強化家鄉情感、革新教學方式、完善地方課程、助推教師發展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作用和效果。
1.促進了學生對家鄉的了解
俗話說:“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编l情是人類最為寶貴的情感之一,也是愛國情感的重要基石和突出體現。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就“地”取材,恰當運用本土素材,往往就能化平淡為神奇,在增強學生對本土知識的理解的同時,撥動學生心靈深處的鄉情之弦。如在教學“中華文化”時,以幻燈片展示本市的周恩來故居、吳承恩故居、京杭大運河、文通塔、鐵山寺、明祖陵等文化資料,學生會為自己家鄉的文化底蘊之厚而深感自豪。
2.教學方式的革新增強了教學效果
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碧岣哒Z文教學實效,達到教學目標,必須使教學方法由灌輸接受變為探究互動,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角。那么,如何才能實現教學方式的這一“革命”呢?我通過實踐發現,活用本土素材,更易讓學生身臨其“境”,思維興奮,成為這一轉變的最佳“支點”。如在教學“民俗風情”單元時,結合我市的扭秧歌、玩旱船、插艾草、賽龍舟等民俗活動,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最后得出結論:民間習俗和傳統節日,對人們來說是很平常的,卻平中有奇,閃耀著傳統文化的熠熠光輝。
3.完善了教師的自我發展
俗話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蔽艺J為,在知識經濟時代,語文教師要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增強能力、培養情感的目的,必須有一條“奔騰的河”。因而,教師不能安于現狀、故步自封,應該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更新知識。如我在實踐這一課題之初,因本土知識欠缺而常感力不從心。后來,學習本土知識就成為我近幾年完善自我的重中之重。幾年間,我先后游覽了市內的主要景點,走訪市委、市政府等黨政機關,出入市博物館、圖書館、檔案局和國土局查找資料,做了數萬字的摘抄和剪輯,對本省本市的物產資源、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認識和體會逐漸趨于全面、真切,教學工作漸入佳境。
三、實踐的體會
1.實事求是
素材的選取和運用要貼近本土和教材的實際,力戒虛浮。一方面,要貼近本地實際,準確把握本土素材。只有如此,才能在教學中靈活穿插運用本土教材,使本土素材的運用恰到好處,從而達到增強學生情感,提高學生能力和覺悟的目標。另一方面,要貼近教材的實際,服務教育教學。語文課肩負著學生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等使命,因而在教學中運用本土素材更應與語文教學相結合,不虛浮。
2.教學互動
活用本土素材須貫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力避“悶課”。在運用本土素材服務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強自身與學生的互動交融??刹捎锰釂柺剑航處熢O疑,學生作答;也可采用質問式:學生質疑,教師解惑;還可采用對話式:由教師和學生平等交流,理清認識。如是,學生興趣得以激發,主體作用能夠得到發揮,創造能力、合作能力、思維品質都能夠得到培養。
3.動態立體
所謂動態即素材的內容和形式應使用靈活,有所變化。所謂立體即素材的處理和呈現方式要力求多樣,避免單調。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不斷創新素材的處理和呈現方式,或展示圖片(柳樹灣濕地公園、韓信像、明祖陵等);或設置爭議性命題,組織學生討論或辯論(傳統節日要不要過?);或提出探究性課題(商店名稱使用諧音字好不好?)。這樣,通過變換素材的“面孔”,學生會不斷產生新鮮感,從而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素材,進而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素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需要轉換取材視角,從本土素材中尋找材料。本土素材的運用,具有培養熱愛家鄉情感、革新教學方式、促進教師自身素質提高的功效。在運用本土素材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實事求是、教學互動、動態立體”的原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