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洋
【摘要】紀錄片《海洋》從多線索的主題出發,運用獨特的拍攝手法與視角,結合音樂音響與光影色彩的烘托,對深海世界、淺海世界以及人類世界的相互關系進行解讀,為讀者真實還原了一個別具風貌的海洋。
【關鍵詞】紀錄片;視聽結構;《海洋》
紀錄片《海洋》是當代法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用攝影機書寫自然史詩”的又一力作。繼他的紀錄片三部曲《微觀世界》、《喜馬拉雅》、《遷徙的鳥》之后,這位大師把目光聚焦在占地球四分之三面積的“海洋”上,長達四年的拍攝,花費了高達7500萬美元的制作費,記錄了100多種深海海洋動植物的生存狀態,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寶貴的海洋生態探秘紀實財富。該片一經上映,便斬獲多項世界級紀錄片類大獎,贏得了5.5億元的票房收入,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
總體而言,《海洋》延續了雅克·貝漢開創的紀錄片制作詩意化、唯美化、形式化的美學傾向,將紀錄片展現紀實要素所固有的沉悶通過獨特的視聽語言巧妙地轉化為厚重的環保主題。正如美國《好萊塢報道》所評述的那樣——“這是一部令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的生態學紀錄片。那種詩意的、形式感極強的、美到炫目的畫面讓人多多少少漠視了這部紀錄片的故事和它所宣傳的環保理念。”筆者從視聽角度,從影片的主題結構、拍攝手法與視角、音樂與音響構成要素、色彩的排布與光線的設置等角度來解讀這部深海動物的“百科全說”。
一、主題結構分析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加工的展現,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該片遵循真實記錄原則,增加了聲畫視聽的“故事性”,著力于“紀實主題”與“敘事主題”的交相輝映。
從敘事結構來看,該片是一部線性結構紀錄片。貫穿全片的內容線索有多條,但總體上通過雙線記錄的方式進行敘事,其中一條線索是海洋生物生活,另一條線索是片中的兩個人物——老人與孩子。一方面通過對海洋生物的記錄展示海洋世界的神秘與綺麗,帶給觀者震撼與感官享受。另一方面,導演借助片中老人與孩子的游歷,巧妙地切換視角,表達了關于環保和關于生命的主題。
從剪輯結構來看,該片采取平行蒙太奇手法,對深海世界、淺海世界、人類世界進行探索。無論是對微觀生物的把握,對體型巨碩的生物的寫照,還是對人類捕食魚類的紀實回放,導演竭力真實再現食物鏈的優勝劣汰,力求不打破其結構的完整性,使影片具有極強的形式感。
從主旨表達來看,該片的意義是讓觀影者在感悟海洋動植物之美的同時,珍愛海洋生命,呼吁人們重視海洋動物保護,合理發展漁業,別再讓動物種族滅絕的悲劇一再上演。導演著力呈現一個完整、真實的海洋生態全貌,用精巧的視角部分還原了海洋食物鏈的規則。同時也運用紀實再現,將鏡頭直白地對著被捕殺纏繞在漁網中死去的動物,記錄了被割斷魚翅的鯊魚血淋淋地墜入海底生命消逝的整個過程,與前半部分水底生物美輪美奐自由潛行的場景進行對比,指出人類對海洋生物的摧殘和海洋環保問題。敘事主題與紀實主題相互交叉,充實了整部影片內容。不僅保證紀錄片的真實性,也挖掘了紀錄片的思想深度,引起觀眾的共鳴。
二、拍攝視角與手法
從拍攝視角與手法來看,該片鏡頭拍攝角度依據攝影畫面構圖的原則,對水下生物進行抓拍、追拍,利用先進的水下快速攝影機等,對接浮游生物的運動速度,追求完美的鏡頭展現。
從被記錄物種分布來看,鏡頭所捕捉的觸角延伸到海洋生態食物鏈的各個等級,無論是鯨群鯊魚等海洋霸主還是蝦兵蟹將等微小的深海浮游生物,都被鏡頭一同收入。從被記錄地域分布來看,影片拍攝地域從熱帶海域到兩極冰川海域,從淺海灘涂到深海草原。
影片從被拍攝“動物”的主觀視角出發,采用平實的敘事拍攝角度,把每種無意進入鏡頭的生物當作天生的演員,任其“自由發揮”,力求表現客觀真實。影片中,每個動物都是海洋中的表演藝術家,是藍色城堡中絕對的主角。配合平視視角或仰角視角的拍攝手法,利用大量的短焦鏡頭拍攝動物特寫,整體展現細致入微,并不時利用旋轉以及推拉搖移等鏡頭,讓整個畫面節奏自然連貫,并且充滿動感。例如:在月色籠罩中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大廣角的鏡頭烘托出大海深邃神秘的氣質,隨后在鏡頭的推進中勾勒出海豚跳躍姿態完美的曲線,加上海豚動作細部的鏡頭特寫,更加襯托出了海豚天然舞蹈家優雅的氣質。
三、音樂與音響——跳動的樂章
對紀錄片來說,畫面的主體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部好的紀錄片是聲畫一體的。雅克·貝漢所主張的紀錄片制作美學傾向特點體現在紀錄片的音樂與音響的選取上。他認為,音樂與音響運用無疑更好的承擔起了影片意境的烘托和氣氛的渲染作用。
該片的音樂來源于法國配樂大師魯諾·庫萊斯,他是法國當代數一數二的電影配樂名家,曾打造被譽為天籟的《放牛班的春天》的影片配樂專輯,在他那精致細密的弦樂編排中總是帶有一份深邃的冥思。同樣,他為《海洋》精心打造的音樂音效也令觀影者不失所望。
影片中的交響音樂構建的視聽空間氣勢磅礴,曲調悠長,與自然音響相互配合,從多角度給觀者呈現了海洋的不同面貌。該片開篇便用了7分鐘的海潮聲原音再現,先為觀者支撐起海洋威武霸氣的氣勢。其后,根據影片敘事節奏快慢,音樂分為若干個篇章,每個篇章用不同的樂器主旋律對應畫面主體氣氛。比如,在描述夜幕下的深海動物生活時,采取了管樂低沉伴隨提琴的悠長凸顯深海的神秘與幽寂。其后,影片中間不斷穿插座頭鯨的悲鳴、海狗海獅的呼告等自然音響音效來對接交響樂的氣氛控制,又展示出海洋寬廣包容,富有柔情的一面。音樂節奏起伏與紀錄畫面營造的氛圍相配合,樂曲節奏時快時慢張弛有度。
四、色彩與光線
從該片的光影色彩來看,全片色彩鮮明,畫質唯美。色彩與光線的結合起著奠定影片基調的作用,能夠增強影片視覺感染力,為觀者帶來最直觀的視覺沖擊。該片中,導演用高調的光影色彩排布向觀者竭力展示著海洋生物的生命魅力。
首先,藍色為該片的主色調。影片開篇就以滿目的藍色呈現,大氣磅礴的藍色滌蕩凈化著觀者心靈。導演巧妙地運用不同環境下自然光線的效果,根據深海至淺海的不同地域與影片氣氛營造的需要,對相同的海水藍進行不同的色度區分,打造出富有層次的魅力。比如:在熱帶白沙海灘,使用充足的自然光線,用沙灘的亮白映襯出海水的亮藍,富有活力。在月光籠罩下,使用剪影模糊暗部細節,突出海面波光粼粼的寶石藍色彩,襯托夜幕下大海的深邃。在深海領域中光源微弱,導演借助人造光在海水中的投射控制光源的聚散,使用光束營造出海底世界的神秘幽暗。
其次,其他色彩斑斕的水下生物,也為該片鮮艷的色調增色不少。導演通過不同的光位,捕捉那些形態各異不具名的魚類運動時的姿態,從細部呈現出生物自身舒展的線條,精美天然斑點圖案花紋同樣引人注目,讓觀者感嘆這神奇的水底世界,處處蘊藏著造物主鬼斧神工。那悠然而至的深褐色海底幽靈騎士——斗篷章魚,那黃藍相間的水蛇緞帶一樣搖曳的身姿,還有那半透明的自帶發光體的水母,銀白色的數以萬計的沙丁魚群等等,在細軟的白沙,昏黃的落日,深海嫩綠的海草與珊瑚群落等背景襯托下更加獨具魅力。
結語
《海洋》對深海世界、淺海世界以及人類世界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客觀的解讀。在力求紀錄片真實紀實的基礎上,在寬闊的鏡頭視界里,在音樂音響與光影色彩的烘托下,真實還原了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海洋。當我們通過導演呈現的鏡頭,領略了海洋生物那奇特的美麗的時候,當我們為所展示的那生機勃勃的海底城堡所沉醉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該想想自己為已經或者即將從世界上消逝的海洋生命能夠做些什么?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海洋物種在消逝,通過幾百年的進化,走到食物鏈屬于自己的位置,然而規則正在被打破,人類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人們不缺乏對美好事物的陶醉和贊美,也不缺乏對美好事物的擁有及消費,但是,人們缺乏的是對這種美好的敬畏與守護。眾所周知,水是孕育生命的起源,當人類安居陸地的時候,似乎已經遺忘了這樣一座曾孕育了生命起源的藍色城堡。本片導演雅克·貝漢曾說:“在這部影片里,我既想為自然唱一首頌歌,又想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在利用海洋和被輿論所誤導。人們總是會說,海洋于己無關,實際上,海洋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也正是我在電影中所想表現的。雖然說這不是部激進的電影,但是我希望這是部有觀點的、能引起觀眾共鳴和思考的影片。”不要讓人類擁有的最后一滴水,變成我們的眼淚。
參考文獻
①裴旖旎,《〈海洋〉:以記錄展示生命質感》,《藝術評論》,2011(10)
②梁晴,《〈海洋〉:那聲音,從海底直達天際》,《音樂愛好者》,2011(7)
③李浥,《光與影的捕捉者——從莫奈到雅克·貝漢》,《電影評介》,2011(11)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