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創造”呼喚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實施建構主義教學,通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確保以學生為中心、構筑培養高職學生自我建構的平臺等措施,有助于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 高職院校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建構主義
目前,我國正處于從全球加工中心向世界制造強國的進程之中,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跨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培養一批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應有之義與當務之急。
一、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時代的召喚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將高技能人才分為三種類型:“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后二者是指知識經濟時代具有創新素質的高技能人才,我們可暫把他們稱作“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創新型高技能人才不僅是技術精湛的“行家里手”,還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技術遷移整合開發能力等,能夠獨立變通地解決難題,設計、生產某種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產品。他們應該是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群體,其工作成果具體表現為對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新工具、新加工流程的創造性使用和改良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者的特征有:興趣濃,探究欲強;喜歡嘗試、質問、假設和實證;開放、激進、獨立、靈活;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事業感、優越感強;能容忍錯誤、百折不撓。反觀現實,我國高職教育雖然培養了大批應用型技能人才,但由于仍舊處于初創階段,依然存在著大量急需反思、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更是目前職業教育的盲點、軟肋,遠遠不能滿足現實及未來的需要,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
因此,高職教育應該盡快從畸形的工具路徑盡快轉向健全的人本路徑,把培養學生的創造特質作為工作重點,實施有利于他們個性成長、特長發揮的適切教育,更好地實現學生的人職匹配、生涯成功,為中國躋身世界制造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實施建構主義教學是培養創新性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學習是自我修煉。作為高技能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基于身體的隱性知識和基于元認知的隱性知識。英國杰出物理化學家波蘭尼(M.Polanyi)認為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是職業能力最為重要也最難獲得的要素。無論是在制革、陶瓷、鋼鐵業,還是在釀酒、紡織、建筑業,人們都是在不知其操作細節組成部分的狀態中進行著各自的生產活動。緘默知識物化、隱藏在產品的生產過程和服務中,根本無法在書本中找到,也很難通過正規的教育渠道加以傳遞和掌握,只能靠個體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頓悟和同行之間隨機的交流和切磋獲得。而主張以主體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正好與此不謀而合,在高職院校實施建構主義教學,有助于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習不僅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受學習者本身的認知方式、學習動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的調控。其基本思想體現在:(1)教學目標——強調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非常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發現法、探索法去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2)教學原則——建構性、主體性、相互作用。建構性原則指在教學中不以灌輸知識為主,而應按照學生認知建構圖式進行教學設計,尤其注意設計教學情境、認知沖突。主體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機會,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生成陳述性、程序性、反思性知識體系。相互作用原則指要將互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學生始終最大限度地處于激活狀態。(3)教學過程——強調教學是在教師的促進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網絡的循環、反省、互動的過程。教學就是促進學生已有的知識、興趣和態度與新的經驗相互同化與順應。(4)教學活動——教學應在一個豐富的教學環境中進行,多維度的教學活動可建立多元的聯系,產生多元化的理解視角;教學活動應能保證學習者在真實的情境中,從復雜的真實問題中建構新知識;教學活動要創設優質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有足夠的自我建構的空間去建構知識并積累經驗,從而培育其自主意識與首創精神。(5)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輔導者、高級伙伴與學術顧問,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增強學生學習的便利性、積極性、創造性。總之,實施建構主義教學,要聯系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強調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通過頂崗實習、校內實訓等途徑,使學生獲得隱性知識、工作過程知識。
三、實施建構主義教學,培育技術精英
1.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生自主建構,并非意味著教師成為多余,而是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應當發揮好激勵者、組織者、督導者的作用,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由于技術的基本特點精確性的要求,加之自我建構難免會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師要高度負責,重視對學生錯誤的診斷與糾正,教給學生有效開展自我建構的策略(揚長避短與揚長補短、批判借鑒與內化融合、理論運用與實踐自悟、有效模仿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等),引導他們按照個性化操作體系的程序(自我發現→理性探尋→有效提煉→反復演練),尋找操作行為與現有理論的關系,并把實踐經驗轉變為可供自我操作的有效范式,繼而建立個性化自我操作體系(這是自我建構的關鍵)。其次,教師是學生與知識、技巧的中介與橋梁,既要把最新的知識、方法提供給學生,又要做好專業操作的表率。誠如波蘭尼所言:“像技能一樣,行家絕技也只能通過示范而不能通過技術規則來交流。”最后,教師應盡量改變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積極采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拋錨式、認知學徒制、隨機通達式、支架式),巧妙融合參與式、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任務驅動式、問題中心式、案例式、實地考察式、模擬訓練式、拼盤式等教學方法,通過設問、討論、辯論、答辯等方式構筑師生溝通、生生溝通的“立交橋”,以增多方會話交流、協作探索,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的先鋒。
為了支持高職生的主動探索和意義建構,教師還要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如文字材料、書籍、音像資料、CAI與多媒體課件和Internet上的信息等),創建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優良環境。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媒體和資料并非用于輔助教師的講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個性化體驗,因為教學意味著更多的控制與支配,而學習則意味著更多的主動與自由。對于學習資源應如何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問題,則成為主動探索過程中迫切需要教師提供輔助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對各種教學資源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2.確保以學生為中心。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自己的認知地圖、操作體系。因此,在理性歸納的基礎上,建立、完善適合于自己的個性化操作模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其專業成長至關重要。為此,必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建構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我們可以三管齊下:①要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平等合作關系,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現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特性與創造性,真正讓學生沿著自己的軌道前進,愛其所愛,為所當為;②要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建立滿足學生就業創業需求的彈性學習機制。彈性學習機制以學生更加靈活自主地選擇專業方向、選修課程、選擇教師、安排學業進程為標志,以發展學生特長與培養個性為目的。因此,高職院校應控制必修課的數目,提高選修課的比例,允許學生跨院系、跨年級、跨專業選修。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能自行安排學習計劃、自主設計職業生涯的廣闊寬松的成才環境,使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涯追求、學習能力和市場需求自主選擇專業、課程、學習方式、學習進度。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他們可以在實習車間通宵達旦,可以在實驗室里不知早晚,可以到專業公司頂崗實訓,可以在技能競賽中展示高超技能……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自流、不問不管,而是要自覺地做好學生的督導與教練。要提醒學生不斷把符合自身個性的操作方法進行實踐檢驗,使之內化為自覺的專業化行為。在學生多次嘗試、精心提煉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把不同的操作范式系統化,進而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個性化操作方式。在此過程中,一要注意避免拔高或遺漏可重復性行為的規律性,二要竭力避免提煉過程的學術化。
3.構筑培養高職學生自我建構的平臺。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因此,搭建以提高學生創新技能為特征的教育軟硬件平臺就成為必需。
首先,高職院校應建設一批質量上乘的校內外實訓基地,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多渠道為學生搭建技術實訓、專業創新平臺,豐富其工作過程知識,增強其實際操作能力。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專業優勢,與企業合作,建設一批集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工藝研發于一體的生產性實踐基地。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既可提升教師自身的科研與實務能力,也可為學生提供真刀真槍的第二課堂,有效地促進知識在技能練習過程中的轉化、應用與創新,使學生盡快在實訓中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與現實需求順利接軌。
其次,高職院校要舉辦技能競賽、鼓勵學生創辦自主創新組織。技能競賽、學生的自主創新組織是創新教育軟件平臺的另一重要載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科技活動興趣、探究創新精神,促使具有不同專長的優秀學生根據智力技能強勢,選擇最能發揮個人職業特長的成才道路。在這個自由的舞臺上,志趣相投的學生可以坦誠討論、同臺競技,細致考察各種理論、觀點、技術、技能,精益求精地加以驗證、應用。通過這樣的溝通協作,學習者的專業技能與實踐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發散思維無形中也會得到增強,學校也可形成百家爭鳴的良好氛圍。
最后,必須建立健全創新教育激勵與保障機制。高職院校要敢為人先,積極開展創新教育研究,并用持續不斷的研究成果提升創新教育理念,把握創新教育規律,確定職業教育發展方向。高職院校還要博采眾長、海納百川,著力打造一支觀念開放、技能一流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學生創新實踐活動把脈護航,為創新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無論是軟件平臺的搭建、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還是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培養,都離不開經費的供應。為此高職院校要一心為學生的發展著想,加大對創新教育平臺的財政支持力度,確保創新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不斷完善。
一言以蔽之,只有在政府、社會、企業、學校、老師、學生的密切配合、長期努力下的自主建構才是有效的,才能培育出深具創造特質、嫻熟技巧的新一代技術精英,進而成功打造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一流國際品牌。
參考文獻:
[1]馬祥武.職業教育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11(11):81-84.
[2]張超,馬樹超.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之辨[J].教育與職業,2007(16):80-81.
[3]周立山,魏抗美.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吳曉義.波蘭尼的緘默知識理論對職業能力開發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3):32-35.
[5]宋磊.高技能人才“高”在何處[J].蘇州職業大學學報,2008(2):9-11.
基金項目:浙江省201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教育發展的影響力研究》(編號:SCG355,主持人:張建平)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