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蘭
摘要: 學校意外傷害事故的不斷發生,使得學生的生命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學校、教師和家長的關注。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成為當前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文在分析中學生命安全教育的現狀基礎上,探討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滲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在體育教學中開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徑與策略。
關鍵詞: 體育與健康生命安全教育健康第一
一、學校生命安全教育的現狀及其原因
從1996年起,國家把每年3月最后一個星期一定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2007年國務院又轉發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公共衛生、意外傷害、網絡、信息安全、自然災害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大模塊。要求學校在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課程中逐漸滲透公共安全教育內容,充分利用班、團、校會、專題講座、參觀和實戰演練等形式,多方位、多途徑、多角度地開展公共安全教育,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保護個體生命安全的知識,樹立和強化安全意識,掌握保障生命安全的方法和技能。《體育與健康》的新課程標準中把“健康第一”作為最基本的指導思想,把學校體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向學生傳授體育文化知識、增強學生體質、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育、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等”。[1]然而,當我們看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中有5335名學生因來不及逃生或不會自救而最終遇難;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潭市育才中學學生下樓梯時,一同學跌倒,結果釀制了8人死亡,26人受傷的慘劇;2010年11月29日,悲慘的一幕再次上演,新疆阿克蘇市第五小學也是因為一位同學下樓梯摔倒,導致近百名學生受傷。如此災難一次次發生,令我們深感痛心,感嘆生命的脆弱,但又不得不思考:為什么學校會一再發生這種災難?學生的應急逃生技能為何如此低下?他們的生命安全意識為何如此淡薄?
一幕幕悲劇發生的背后必然會有各種層面的原因,從體育教育的角度而言,可以說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是日常教育教學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目標的背離。長期以來,學校體育教育受到“競技體育”的影響,在教育實踐中秉承傳統的生物觀理念,強調“增強體質”,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和社會層面的人文關懷。雖然新課程改革要求在《體育與健康》等課程中滲透生命安全教育,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學生缺乏實踐性的操練,或者僅僅強調了運動本身安全常識,沒有涉及應對突發災害時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一旦遇到突發危急情況,就仍然無法正確應對,最終導致許多本可以避免的慘劇。
二、《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滲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義
生命安全教育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學校的實際出發,針對遭遇突發性、災害性事件時所需要的應急和應變知識與能力的教育,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保護與安全防衛能力,從而避免人自身的生命和財產受到侵害。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安全防范知識,而且要進行安全防范技能的實際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就是人的動態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回歸生命本源體驗。生命安全教育就應該成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該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深化與拓展。以生命的視角審視體育教育,達成人的生命的本源回歸,體育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通過最具體的體育實踐創造活動和情感體驗活動喚醒生命、激揚生命,引導學生展示生命的魅力,使生命通過體育教育而獲得自身的透明性,體現自身生命質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2]
三、《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滲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徑與策略
把生命安全教育滲透到《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通過學校體育獨有的優勢,在教學中踐行生命安全教育,培養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護技能,需要學校、社會、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
(一)學校要高度重視,營造良好氛圍。
首先,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制定或出臺相關文件,把生命安全教育納入體育教育中,嘗試構建學校體育、生命安全教育一體化的課程教學體系,變零散的被動式的安全防范教育為系統的全方位的生命安全教育。同時,學校要把生命安全教育納入體育教學考核和體育教師考核的內容之中,獎勵在體育教學中生命安全教育實施較好的教師,樹立先進,榜樣示范,不斷推行生命安全教育。其次,學校要加強對體育教學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宣傳,通過黑板報、專題宣講、校園廣播(電臺)、知識競賽、主題運動會等形式,向師生們宣傳生命安全知識,營造良好的環境,使得生命安全教育入耳、入心,成為師生生命的一種自覺。
(二)充分發掘社會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學生的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提高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水平離不開社會的支持。《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學校要與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和衛生、地震等部門建立密切聯系,聘請有關人員擔任校外輔導員,根據學生特點系統協調承擔公共安全教育的內容,并且協助學校制訂應急疏散預案和組織疏散演習活動。例如,請公安民警給學生作安全防范及自我保護方面的講座,請消防隊員給學生講解火災預防知識和進行火災現場自救演練,請醫院的醫生給學生講解食品安全知識、疾病的預防和食物中毒的救治,等等。從而把學校和社會的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助推學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開展。
(三)加強體育教師在職培訓,提升從業技能。
教師是第一課程資源,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開展生命安全教育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中學的許多體育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轉崗而來的,有的教師即使畢業于師范院校、體育院校,但是由于高校體育專業傳統的課程內容很少涉及生命安全教育,因此,當他們走上教學崗位后,對生命安全教育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專業能力,再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新興門類,還沒有明確的操作內容和評價體系,導致體育教師在踐行生命安全教育時往往無所適從,不知道教什么,如何教。為此,對中學體育教師的培訓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新課程理念的解讀、課堂教學規范、運動技能的掌握上,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培訓,讓他們了解體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內容、目標、評價措施等,也可以編寫或開發相關教材資源,使得體育教師有章可循。
(四)加強學生自覺性教育,促進自我學習。
學生既是受教育的對象,又是教育的主體。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生命安全知識,形成生命安全意識與心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如果在教育過程中,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挖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則必然會導致學生不配合。毫無疑問,不管教師采用何種方法,教育的理想效果將不可能達到。因此,點燃學生心中的火把,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就成為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此,體育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珍愛生命的意識;在教學中要更多地強調學生的主體體驗,建立起學習的積極情感,從而轉化為自覺的學習行動。
《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一種生命教育的載體,生命安全教育就是體育教育回歸生命本源的應然。只有體育教師真正理解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真正落實,才能真正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只有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都積極行動起來,才能更好地推進生命安全教育,才能真正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學忠.學校體育教學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39.
[2]但艷芳,李新科,陳晴.體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歸[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