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燁
摘要: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處于一個引導者的地位,而藝術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英語學習有自己的特點。本文論述了建構主義理論對藝術生英語學習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 建構主義藝術生英語教學
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大學英語被賦予了新的任務,《課程要求》指出:“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化,而且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是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思想和實踐,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知識與技能,更注重培養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的轉變,也是向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導向的終身教育的轉變。[4]”因此老師們一直致力于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工作,力求適應這種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現狀。各種教學方法的出現,教學理論的盛行,為這種改變提供了可能,其中建構主義理論對于英語教學就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它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藝術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基礎差,積極性不高,他們的英語學習狀態通常不被老師重視,學習的整體狀況不是很好,鑒于此,本文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出發,結合藝術生的特點,著重分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藝術生英語學習的啟示,旨在探討如何改進藝術生英語學習的方法,使藝術生的英語學習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一、建構主義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領域中逐漸流行起來,成為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體系,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因此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總之,在建構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較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并在此基礎上營造較理想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1]。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1]。
二、藝術生英語學習的現狀
藝術生是高校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大多個性張揚,表現力強,想象力豐富,熱愛生活,崇尚時尚。大多數藝術生從中學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專業課上:音樂專業生彈奏樂器、吊嗓子、練習舞蹈基本功等;美術或藝術設計專業生經常外出寫生、素描、電腦設計等;體育專業生每天進行體能技能訓練等。藝術生的這些專業訓練往往讓他們在學習上顧此失彼,對文化課產生了厭學情緒和惰性。越是厭學,越學不好,“學生沒有學習欲望和行動,就沒有教學效果”。但是很多藝術生將來的工作跟英語的聯系又很緊密,如美術系中的藝術設計專業要設計很多的logo或者標語,而體育系的很多人將來會出國深造,這些原因讓他們不得不學英語,這種矛盾心理也困擾著他們[3]。
由于藝術生本身的特點造成了藝術生英語學習的現狀,據筆者了解,大部分人在大一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很濃厚,很多人詢問學習英語的方法和捷徑,也給自己定了很多的目標,要重新學好英語,只是這種興趣持續不了多久就會遇到現實的困難,從而出現學生課堂上不聽,課下更不會看,只是在考試前死記,久而久之就對英語又失去了興趣的現象。而教授藝術生的老師們大部分是年輕的老師,很多沒有藝術方面的知識,對他們也缺乏耐心,再加上藝術生性格活躍的特點,課堂上的秩序不是那么好,所以就產生藝術生難管、難教的印象,只是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三、建構主義理論對于藝術專業英語教學的啟示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3]。筆者基于這四個因素探討該理論對藝術生英語學習的啟示。
(一)情境
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對于藝術生英語的學習,首先要創造一種讓他們感興趣的環境,只有他們感興趣了,他們才會在這樣的情境中自主獲取知識。
由于藝術生的表現力強,而才藝表現是他們的強項,筆者就通過一周一首英文歌曲的形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其中很多是翻唱歌曲,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筆者挑選一些簡單的英文歌曲,利用多媒體播放三遍,第一遍聽大意,第二遍帶領大家了解歌詞的內容,發現翻譯的魅力,以及中文的優美及英文的簡潔。第三遍對照著歌詞再聽歌曲,最后讓他們試著唱出來。比如,某次課前,筆者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千年等一回”的中文歌詞,由于這首歌很熟悉,就讓一些學生唱了出來,大家變得活躍起來,再讓他們試著一句句地翻譯出來。有人翻譯為:“waiting once for a thousand years”,有人翻譯為:“waited for thousand years”,讓大家判斷哪種翻譯更好些。有一位同學就說:“waiting once for a thousand years”這種表達是錯誤的,應該是“waiting once for a thousand year”,最后確定后者更好些,應該表示過去等待了千年。翻譯完后讓他們試著唱出來,很多人覺得難,對于音樂系的學生來說相對容易,有幾個學生唱得很好,并且學會連讀和重輕音。課后很多人反映這種方法很好,讓他們覺得學英語變得有了趣味。
這樣他們有了興趣后,整個課堂的氣氛都變得活躍起來,在接下來的課文知識的學習中大家表現得都很積極,教學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二)協作
協作應該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進程的自我反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以及意義的最終建構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協作在一定的意義上是協商的意思。協商主要有自我協商和相互協商。自我協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復商量什么是比較合理的;相互協商是指學習小組內部之間的商榷、討論和辯論。
藝術生好動,思想活躍,英語教學要采取靈活的方式。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向學生提問些有啟發性和問題,引領大家一起思考,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給出一些提示,引導學生得出最終的答案。筆者從大一時就把班里的學生分成一個個小組,小組成員6到8個,每個小組可以確定自己的名字,給自己定下一個月或者一個學期的學習任務,并報知筆者,在此期間筆者定時檢查他們目標任務的實現情況,及時解決小組所反映的問題,課下學生在生活中出現問題也樂于跟筆者溝通。在課堂上筆者對每個小組都制定了獎賞制度,根據他們的表現來確定他們的平時成績。筆者教大一時,音樂系10級地方戲曲的一個小組,她們每天按時讀書,每周都有學習的計劃和任務,一直堅持到現在,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成效,有幾個還通過了四級。
師生之間及生與生之間的協作,不僅可以鞏固彼此的關系,更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交流
交流是協作過程中基本的方式或環節。比如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交流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達到意義建構的目標,怎樣更多地獲得教師或他人的指導和幫助,等等。其實,協作學習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有利于加快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進程,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手段。
交流的過程非常重要,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不足在哪兒,小組之間的交流可以帶動不積極的人,大家交換意見和想法更有助于英語學習。在課堂上筆者經常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組組之間討論,最后每個組把自己組所得出的結論向大家做個報告,這樣各個組都能相互學習。對于課后練習的處理,筆者經常運用這種方法,一組提出疑問讓另一組解答,反之亦然,在協作的基礎上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交流,形成一種活躍積極的學習氛圍,最終達到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效率的目的。
(四)意義建構
意義建構是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其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筆者在課堂上很注重學生思想方面的培養,學習英語不僅僅要學習知識,更是對當前學習的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有較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種思維,一種能力。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unit 2“Deep Concern”,大概內容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在講授的過程中筆者帶領大家了解了西方父母如何處理跟子女的關系,然后讓大家討論中西方父母跟子女關系的異同,從而認識到西方更加注重個性與自我的空間,父母與子女處于平等的地位,而中國強調家長至上,權威主義。學生在這個階段正處于個性發展的階段,難免會跟父母起沖突,引導他們如果遇到類似的問題,要想辦法跟父母談而不是采取消極的態度。第四冊Unit 1中有一個話題:“Is fame something you will strive to seek?Give your reasons.”讓學生結合大學里的現象舉幾個例子并且給出理由,老師要正確引導,名利并不是一個人的終極追求目標,而是要樹立正確的名利觀。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特別是藝術生英語教學的改革,是大學英語教學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步,它不僅僅是教學活動或教學手段的轉變,更是教學理念的轉變,勢必促使英語教學工作者對各種教學模式、教學理論進行研究,選擇符合時代需求的英語教學方法。對于藝術生英語的教學,基于他們的特點,筆者提出了建構主義理論對于他們英語學習的一些啟示,如何運用這一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賈智勇,蘭燕,張昭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J].重慶與世界,2011,(4):49-51.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3):3-9.
[3]謝立才,伍智敏.淺談特殊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5,25,(11):59.
[4]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M].北京:外語研究與教學出版社,2008,(2):i-ii.
[5]徐麗華.建構主義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教學改革,2011,(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