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駒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33-01
新課程改革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而這種新理念應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特定教學情境中完成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認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學程序計劃和采取的教學實施措施。這個表述包含了三層基本意思:一是教學策略從屬于教學設計;二是教學策略的制定依據特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三是教學策略既有觀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應包括備課、上課、講解、提問、演示、操作練習、檢查、作業等環節,而每一個環節都有其豐富的教育內涵,在實施過程中都需要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的互動能實現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但在課外通過布置合理的目標任務(即作業)能對課堂教學起有效的補充作用,更能有效體現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新課程理念下,作業布置除了傳統的落實和鞏固知識目標外,更需要考慮的是多元化的目標,即能力目標、情感態度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科學素養目標以及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目標等。但所有這些目標的落實和實現,光憑借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課外的進一步落實,而作業的有效布置是落實多元化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以下簡單談談在作業布置中的具體策略: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定作業的趣味性。
布置作業時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作業的技巧性,增加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題型要多樣,方式要多變形,式要多種。可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游戲,如:開火車、競賽等形式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以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趣味性作業能使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能促使學生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教材在編排處理上給教師提供了創新的作業訓練空間,教師應領會教材編排的意圖,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設計有趣的作業,讓學生在玩中建構認知結構。
愛玩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趣味性作業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把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常見的游戲中,無疑是讓學生樂學、愛學的最佳途徑。
二、尊重差異,體現作業的層次性。
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是“一刀切”,全班乃至全年級做內容完全相同的題目,優秀的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習吃力的學生又“消化不掉”,整天泡在作業堆里暈頭轉向,作業質量得不到保證,還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意識的培養。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個別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對于后進生,要減少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做,對優生是一個促進,又能幫助差生克服“完不成作業”的自卑和消極心理。
分層次布置作業,是因材施教的一種具體體現。但不等于遷就學生,不等于對學生降低要求,而是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針對所教學生的實際和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本堂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注意因材施教。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作業要求,尺度不能統一。層次性作業設計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步步深入。
(1)少而精。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選擇數量少且比較好的練習題,讓學生能每天花一定的時間練習,逐漸積累。
(2)形式多樣。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選擇不同的練習目標。無論何種形式、何種目的的教學,只要教學存在,學生就參與其中。問題不在于學生是否參與,而在于學生如何積極參與,這是新課程教學改革關注的首要問題。
三、拓展作業形式,增強作業的實踐性。
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而來自于生活實踐中的數學作業,則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無處不在的方法,特別能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樂趣。如學習人民幣之前先讓學生去超市了解各種物品的價格,從而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熟知各種物品的價位;學習了人民幣元、角、分后,老師布置學生到超市購物,把自己購買的物品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錢?學習了時間后,回家自己制作一個漂亮的鐘表模型,學生在親自動手實踐中,就掌握了關于時間的基本知識,并可以和家長玩“你說我撥”的時間游戲等形式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以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四、拓寬學生的視野,釋放作業的思維性。
心理學家說,如今孩子不愿動腦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一些機械的、重復的作業,使他們不感興趣,也就不愿動腦。思維是智力的核心,作業也應開啟學生的智慧,使其樂于完成。觀察某一現象,編個數學故事、制作學具等,這些毫無思想制約的作業,學生做得既有興趣,又可使學生走出教室,接觸社會,使他們看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五、作業布置應追求探索性與開放性。
教師必須把學生從不利于他們發展的“題海”中解放出來,精心設計能體現數學學習的探索性和開放性的練習題,使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自己走進生活,向社會收集、整理各種所需的數據,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得到數據,然后才能完成作業。當然,教師的作業設計應不拘泥于傳統的書面作業形式,可以是口頭的、操作的,也可以是展示創作成果的。但不論什么形式,設計豐富的作業,一定有合適各個學生的作業內容,學生也一定會選擇符合自己專長和個性的題目去完成,相信學生的解答也是豐富多彩且富有創造精神的。探索性和開放性的作業,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的研究課題,學生帶著問題邊學習、邊研究,提高了數學學習的層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同學交流共享,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