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濤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83-0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件事物發生興趣時,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維就敏捷、靈活。因此,在上課時教師要注意講究教法,使枯燥無味的教材內容轉化為妙趣橫生的學習活動,融知識教學于情趣之中,使學生百學不厭,從而達到“激趣”的目的。下面就個人教學實踐談幾點個人的體會。
一、創設疑問,激發興趣
創設疑問情境是培養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巧妙地設計好每一個問題,用數學知識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喚起注意,積極思維。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學生往往感到比較枯燥,且對“閏年、閏月”又感到難以理解,我就根據學生好奇多疑的心理特點,抓住教材中的特點,在導入新課時提出一個問題:“大家知道,很多人都是一年過一個生日,可是小林滿12周歲生日的時候,他卻只過了三個生日。你們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嗎?”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對于沒有掌握“年、月、日”知識的小學生來說,這的確是一個誘人的奇怪問題,學生就會積極思考起來,并力求解決這一奇怪問題。
二、故事啟迪,激發興趣
喜歡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往往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或自編一些生動的故事,借以引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我首先講周總理的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周總理在五十年代出國訪問時,外國人問他:“中國有多少人民幣呢?”周總理想:也許這位外國人一是想知道中國的經濟實力,二是想試探中國總理的智力。于是周總理機靈地回答:“中國的人民幣有18元8角8分”。我講完故事后,就問學生:“你們說,我國就只有18元8角8分這一點點錢嗎?”學生們不約而同地回答:“不是,我國不是只有這一點點錢,我國有很多很多錢。”我說:“對,我國有很多很多錢,但周總理說的話是什么意思呢?”同學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迫不及待地要了解。于是我就解釋:“當時,我國流通的人民幣只有幾種:10元的,5元的,2元的,1元的;5角的,2角的,1角的;5分的,2分的,1分的。把以元為單位的幾種人民幣合起來就是18元,把以角為單位的合起來就是8角,把以分為單位的合起來就是8分。周總理說的就是這意思。”學生聽了,興趣盎然,于是我就因勢利導,引入新課“元角分的認識”。
三、直觀操作,激發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操作,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形成鮮明的表象,在教師指導下,逐步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達到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直觀教學,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在直觀操作活動中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先讓學生操作感知:在一塊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板上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長和寬各應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為什么?在這個長方形里,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演示(圖1)。讓學生觀察、理解。在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探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最后歸納概括,得出結論: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乘積,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為了論證這個結論,再讓學生動手操作:用18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學生通過拼,得出如下幾種拼法,驗證了上面的結論是正確的。(如圖2所示)
四、開展競賽,激發興趣
小學生進取心強,爭強好勝,不甘落后。根據他們這一特點,我常常采用開展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們在“比”中“練”,在“練”中“比”。這樣一來,學生們精神集中,情緒高漲,練得主動、積極。
例如在教學“乘法口算”時,我讓學生在班中開展了“搶答”競賽活動,并采用了兩種形式:其一,由老師說出“乘法口算”的前半部,讓學生搶答其后半部;其二,把乘法算式寫在黑板上,把學生分成四組,開展接力賽:上一個學生做完一道題,另一位學生就緊接著做下一題,直至到每個學生都做過練習為止。最后,分別計出四組得分,確定名次。這樣的競賽活動,既能讓學生鞏固新知,又培養了大家團結協作的精神,教育教學效果較好。
激趣的方法和手段還有很多,在教學中,只要我們精心設計,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